奧迪的 quattro 發展歷程是怎樣的?
奧迪的 quattro 發展歷程可謂是充滿創新與突破。
20 世紀 70 年代,奧迪工程師發現四驅軍用越野車在雪地彎道駕駛中優勢明顯,萌生了將四驅系統運用到轎車上的想法。
1980 年,奧迪在日內瓦車展上亮相了搭載 Quattro 全時四輪驅動技術的車型,首輛搭載 Quattro 系統的車型名字也叫 Quattro,最早的 Quattro 系統采用開放式中央差速器、前軸開放式差速器和后軸開放式差速器的結構。
1981 年,奧迪公司推出 Quattro 車型,基于奧迪 80 底盤打造,是一款雙門轎車,最大亮點是搭載全新的 quattro 四輪驅動系統。
1986 年,奧迪將標志性的托森中央差速器(A 型)正式引入,正常情況下動力以 50:50 的分配比例傳遞至前后軸,車輪打滑時,中央差速器主動將動力分配給附著力更好的車軸,后軸帶有手動鎖止功能,前軸為開放式差速器。
1988 年奧迪推出兩套不同的 Quattro 四驅系統,首次應用在奧迪 V8 車型上。自動擋車型采用電控多片離合器式的中央差速器,離合器鎖止后動力傳遞到后軸,手動擋車型采用純機械式中央差速器即托森 A 型差速器。
此后,quattro 不斷發展。
第二代 quattro 采用托森 A 型中央差速器,蝸輪蝸桿機構讓其具備自鎖功能,正常行駛 50:50 分配動力,車輪打滑時中央差速器分配動力給附著力好的車輪。
第三代 quattro 應用在自動擋車型上,采用帶電控多片離合器的行星齒輪中央差速器,使 quattro 家喻戶曉。
第四代 quattro 采用托森 B 型中央差速器,平行齒輪結構,有自鎖功能,還使用 EDL 電子差速鎖,可手動鎖止或電子系統控制。
第五代 quattro 與 ESP 結合,讓系統更強大。
第六代 quattro 的中央差速器從托森 B 型換成托森 C 型,從平行齒輪變成行星齒輪,電子元件監控車輪狀態速度更快,系統更智能。
第七代 quattro 用冠狀齒輪差速器替代托森差速器,體積小,扭矩調節范圍大,符合當下發展需要。
總之,奧迪 Quattro 四驅技術不斷進化,為車輛帶來更好的動力、操控和穩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