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迪 quarttro 技術的發展歷程是怎樣的?

奧迪 Quattro 技術的發展歷程堪稱一部精彩的汽車科技進化史。它萌生于 1977 年,工程師在芬蘭駕駛大眾 Iltis 越野車時獲得靈感,提議將四驅系統移植到奧迪轎車上。1980 年第一代 quattro 誕生,采用開放式中央差速器等結構;隨后歷經多代升級,先后引入托森中央差速器、與 ESP 緊密結合、升級托森差速器結構等,如今采用 C 型中央差速器,廣泛應用于眾多車型,持續書寫著汽車驅動技術的傳奇篇章 。

1980 年,第一代 quattro 全時四輪驅動技術正式亮相于日內瓦車展,搭載該技術的奧迪 Ur - quattro 憑借永久四輪驅動和兩個可手動鎖定的差速器,成為車展上的焦點,也為賽車技術創新拉開了帷幕。它采用開放式中央差速器、前軸開放式差速器和后軸開放式差速器,后軸具備手動鎖止功能,為后續技術發展奠定了基礎。

到了 1986 年,第二代 Quattro 引入了標志性的托森中央差速器,這成為技術發展的關鍵一步。在正常行駛時,動力能夠以 50:50 的比例精準分配到前后軸,而當車輪出現打滑情況,它又能主動靈活地分配動力,極大提升了車輛的穩定性和操控性。

1988 年,第三代 Quattro 針對不同車型推出了兩套四驅系統。自動擋車型采用電控多片離合器式中央差速器,手動擋車型則配備純機械式中央差速器,滿足了不同消費者對駕駛體驗的追求。

后續的第四代 quattro 加入電子差速鎖,進一步強化了車輛在復雜路況下的通過性;第五代將托森差速器與 ESP 系統緊密結合,讓車輛的安全性和動態性能得到更好的平衡;第六代則對托森差速器結構進行升級,采用行星齒輪結構,優化了動力傳輸效率。

如今的第七代 Quattro 采用冠狀齒輪中央差速器,以體積小、重量輕的優勢,實現了更為高效的動力傳輸和穩定的操控性能。

奧迪 quattro 技術從最初的設想萌芽,到如今廣泛應用于眾多車型,每一次的升級換代都凝聚著工程師們的智慧與心血。它不僅提升了奧迪車型的性能與品質,也為汽車行業的四驅技術發展樹立了標桿,成為汽車科技史上熠熠生輝的典范 。

特別聲明:本內容來自用戶發表,不代表太平洋汽車的觀點和立場。

車系推薦

藍電E5 PLUS
藍電E5 PLUS
9.98-16.38萬
獲取底價
風云T9
風云T9
12.99-19.39萬
獲取底價
榮威i5
榮威i5
6.89-9.09萬
獲取底價

最新問答

進口奔馳 E 的動力表現相當出色,能夠滿足不同駕駛者的需求。它搭載多種動力系統,如 1.8L-CGI 缸內直噴渦輪增壓汽油發動機、2.0T 渦輪增壓發動機等,不同車型的動力數據各有亮點。像 E300 配備 2.0T 發動機與 48V 輕混系
12款本田CR-V動力表現出色。該車搭載1.5T和2.0L兩種動力系統,1.5T發動機最大功率193馬力,扭矩243牛·米,鋁合金缸蓋缸體配合VTEC及缸內直噴技術,加速迅猛。2.0L混動版綜合功率215馬力,發動機i-VTEC技術與電動機
判斷汽車導流板是否需要更換,需綜合多方面因素考量。導流板在優化車輛空氣動力學性能、保護底部組件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若其僅出現輕微裂紋或破損,對車輛性能影響不大且在城市低速行駛,可暫不更換;但當出現較大裂縫、破碎,嚴重影響高速行駛性能,或導致
漢蘭達二手車的顏色對價格有影響。不同顏色的漢蘭達在二手車市場的保值率存在差異。像鉑金珍珠白,因安全系數高、顯寬敞耐臟,且采用珠光漆成本高,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價格;墨晶黑顯得穩重低調,市場常見,銷量好,保值率也不錯。而翡翠紅、虎眼棕等顏色獨特
上劃加載更多內容
AI選車專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