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懼政府各種阻攔 Uber自有過墻梯應對?
作者:佚名 標簽:Uber 2017-10-18 15:08:31
衣食住行一直是中國人所強調的根本,雖然沒有被刻意關注,但長久以來存在感都是相當充足的。在愈發兇險的商業社會中,每一次央視對于劣質產品和企業違法行為的曝光,向來都是受到消費者的歡迎。不過,這種讓許多消費者認為也許能夠幫助行業環境進行自凈的行為,在前段時間卻吃了個跟頭。
自4月30日Uber廣州分公司被查之后,相關地區政府部門開始對Uber進行了清查活動,一場針對Uber的風暴隨焦點訪談之后平地而起,實在是意料之外又是情理之中。一時之間,Uber司機感到莫名其妙甚至人心惶惶;而已經習慣享受Uber帶來便利的乘客則是一副錯愕甚至想要反噴的模樣。只有Uber總部仍然是一副處變不驚的態度,Uber軟件客戶端也沒有任何的停頓,仍然是該打開打開,該叫車叫車,該傲嬌的時候還是傲嬌。(Uber軟件本身對于網絡有一定的要求,用聯通或電信較容易打開,相信我,我可不是在黑移動)
Uber如此淡定的態度,甚至還能夠在面對相關媒體采訪的時候談笑風生,筆者相信有著兩方面的關系。一方面,Uber這個軟件,甚至是公司的性質都有著相當的爭議性,這使得它在不少的國家和地區受到了相關部門的限制甚至是制裁。因此,國內有關部門采取的行動對于Uber來說實在是家常便飯,更何況國內只有相關辦事處的現狀對于Uber來說更是只要放心就好。反正再怎么搞,也動不了Uber的筋骨,反而Uber會因此多了一些學習的經驗。
另一方面,Uber進入中國的時間和表現使得其已經奠定了相當堅實的群眾基礎。長久以來,出租車行業存在著乘客不滿意、社會不滿意、司機也不滿意的怪象,這些問題集中起來就是現行出租車行業管理和服務體制已經不適合當前社會發展的需要。以政府為主導的出租車行業要實現轉身,其難度不亞于一場小型的社會變革。重開一盤相比于變革來說要簡單得多,更何況這一個盤在開始的時候已經以高規格來要求規定,相關的軟硬件相較于業已成型的行業來說都要高出不少,且收費要更加實惠,消費者當然很明了自己的選擇。在有著堅實消費者基礎的情況下,Uber暫時仍然能夠笑對來自政府和競爭對手的挑戰,哪怕這些競爭對手受到了相關部門的扶持。
因此Uber在中國的擴展并沒有因為中國政府所采取的行動而稍微停止,更加沒有和國內相關部門關門坐下談利益分成的意思。事實上,對于一個營業主體并不在國內,只有相關辦事處在業務開展城市中的互聯網公司,不僅很難界定其有沒有確切的商業行為,而且在監管甚至制裁上也沒有太多的方法。就筆者這段時間和Uber司機的交談來說,Uber軟件的運營情況,以及收入,都沒有太大的改變。這就意味著,Uber在基本的運營上面,并沒有受到太大的挑戰。
而在合作伙伴上,在不能明目張膽光明正大宣傳的情況下,Uber采取的是跨行業合作的方式,在不直接和政府面對的情況下完成最大限度的宣傳推廣。如果有用過Uber優惠碼的朋友,會發現最近某些優惠碼中會帶有某些企業品牌的后綴,而且在某些品牌消費的時候,也會遇上這些品牌和Uber合作之后生成的優惠碼,這對于Uber來說是一種曲線救國的模式。
不過,Uber貌似并不滿足簡單的跨品牌合作,他們已經將手伸向了更加廣闊的空間。筆者在前天偶爾路過廣州的南洋商業銀行的時候,銀行外面打出的燈牌顯示在申請南洋商業銀行的某張信用卡之后,將會獲得一定額度金額的Uber代金券。雖然南洋商業銀行并不是國有四大銀行,但金融資本行業在國內的監管控制還是頗為嚴格。然而,南洋商業銀行在宣傳中透露的這一點,證明了Uber的野心從未停息。先且不論這一次合作是由國內還是國外的Uber運營團隊發起(因為申請的信用卡被歸類為萬事達卡),但就當下Uber在國內的市場運營情況,證明了Uber對于中國市場仍然沒有任何放棄的意思,畢竟熱度還在,用盡一切方式鞏固使用習慣,獲得更多輿論資本,最終能在談判中占盡先機,也是意料中事。
就長遠發展來看,Uber在國內仍然會有一段時間處于這種半地下狀態,這是由于其自身態度,以及Uber的行為觸及了既定利益集團的緣故。但就筆者看來,如果Uber需要繼續發展壯大,那么必然會有一個從“黑”轉白的過程,這是不能避免的必由之路。事實上,Uber的出現也促使有關部門思考現行的租車(出租車&專車)行業發展的合理性,促進行業改革優化的進行。雖然不知道這樣的變革和背后對于Uber的談判或打擊,最終會獲得怎樣的效果,但只要政府的方針沒有變化,相信最后受益的仍然是普通消費者。
新生事物的成長所伴隨的,往往是阻力和障礙,而且事物潛力越大,所面臨的阻力和障礙也會越多。作為從根本上改變出行方式的一種思路,Uber的發展必然會遇上內部和外部的阻力,最終也會有屬于它的結果。從普通消費者的角度出發,我們當然希望Uber能夠越做越好,但就國內市場的經濟和政治條件來說,Uber要做的還有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