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豪家里的城市代步車 寶馬i3現場試駕
作者:車仔面 標簽:寶馬 i3 試駕 2017-10-18 15:10:30
從上海回到廣州,難以忘懷寶馬i3油門(準確來說是電門)“踩下即是加速,松開即是剎車”的操作邏輯。回收動能的設計,以致松開油門準備停車前,沒給你任何溜車滑行的機會,相反,你只能生硬地看著它較快地停下來,有種誤以為踩了剎車的錯覺。
有幸在2016CES亞洲展期間,參加了寶馬舉行的新能源汽車試駕活動,車型涵蓋了全新寶馬i8、全新寶馬i3,以及寶馬X5插電式混動版,而我在真實路況上短暫地試駕試乘了寶馬i3。和許多人一樣,我很少有機會能有機會駕駛純電動汽車,記得上次駕駛的純電動汽車還是騰勢第一代車型。
首先,和大家達成一下共識:寶馬i3是定位于城市代步型電動車,它只滿足短距離出行需求,別奢想能開著它跑長途,若你能忍受途中長時間等待充電倒也無妨。試駕行駛均有專業講師帶隊,他是這樣大致解釋寶馬i3里程短的緣由:
將電池容量做大提高電力續航里程是很容易實現的,但是寶馬i3從設計、研發時便是為短途出行用戶而打造的,增加電池必然了增加自身重量,從而導致能耗更大,從各方面去考量后,才得出比較合理的電力續航里程。
雖說此話并不能代表寶馬官方,但算是合理的解釋,所以吐槽它里程短的讀者請繞路。我反倒覺得寶馬新能源汽車布局的思路挺清晰的,各有所長,避免了產品間同質化。
寶馬新能源車的大體規劃:
在試駕上路前,寶馬人員大致介紹了寶馬在新能源大體情況與趨勢:現有的寶馬車型均會推出混合動力版本。而i系列則是寶馬全新打造的純電動汽車系列,它并非基于原有的燃油車型改進,而是從設計、研發等環節就按照電動車的標準去量身定做,許多設計都是全新的,除了家族式雙腎造型的格柵外,以至于你在它身上很難找到與其他寶馬車型相似的地方。
輕量化環保化車身材料:
寶馬i3能自由在城市中自由穿梭,有賴于它緊湊、精致的車身,開著它出去更容易穿越狹隘巷子或更容易找到停車位。小巧的車身也意味著它并非是個“胖子”,為了讓步于動力與續航里程,寶馬i3采用很多輕量化的設計,如采用特別的炭纖維單體座艙,承載了原本汽車底盤的工作,整體顯得更為輕盈。
對開門設計,沒了普通轎車B柱的隔斷,似乎給后排乘客更大的上下車空間,至少視覺上是這樣的。進入車內,寶馬i3空間并沒有看起來那么狹小,。且座椅之間并沒有控制臺,地面是互通的,內部空間相對寬敞。
內飾用料給人的感覺是各種天然材料混搭后一體化的復合材料即視感,這種無縫混搭在我眼中有種淡雅的感覺,與科技感的方向盤、屏幕形成強烈的對比。車內裝飾板以及椅子均是用天然環保材料構成,如回收材料或可再生原料構成的塑料、再如100%可回收纖維構成的座椅,這些元素都能渲染出寶馬i3綠色、環保的理念。
不過在眾多寶馬車型中,這樣的內飾多少有點不夠上檔次,但正是一個休閑裝扮的少年,在眾多衣冠端正的紳士中才能成功搶鏡。
最搶眼的莫過于方向盤前的屏幕,由于是純電動車,干脆將傳統的儀表盤都拋棄了,直接取而代之的是10.2寸高清液晶顯示屏,續航里程、速度等信息直接顯示在其中。
現場駕駛感受:
電動車總體駕駛感受就是安靜與平順,甚至只有當你猛加速的情況下,才能聽到驅動電機輕微的嘶吼聲,有不少朋友說像在“開玩具車”或“開船”的感覺。
按啟動按鈕,掛上D檔,松開電子手剎,只需踩“油門”(電門)便前進上路,由于是初次駕駛寶馬i3,尚未熟悉油門的節奏,切莫猛踩,要知道電動車啟動后便擁有最大功率與扭矩,起步可是很迅速的,而這部寶馬0-100公里的官方給出的加速時間僅為7秒,在電動車來看是個了不起的數據。在末端試駕直線路段上,我們還進行了加速的體驗,深踩油門(電門),看著速度表數值飆至120,雖沒有汽車幾乎嘶啞的發動機叫聲助陣,但強烈的推背感反復提醒你在真實的極速狀態中。
我聊下電動車與汽油車給我兩個不同的駕駛感受:
第一,與主流的汽油車不同的是,寶馬i3檔位被設計在方向盤的右側,又稱“懷檔”,D、N、R三擋在駕駛位視野內,旋轉懷擋切換擋位時需同時配合末端的按壓鈕,而P檔則分布另一側面上。這種懷擋設計,上手一會就會熟練。之所以這樣設計,我推測是為前排駕駛位與副駕駛位之間足夠互通的空間,給駕駛員與乘客有相對寬裕的腿部擺放空間。同時保證緊湊車掛擋空間,避免掛擋手與副駕乘客腿部碰撞。
第二,當你松開油門(電門)時,由于自我回收動能的緣故,車子會自動減速直至完全停止,而這一過程你的左腳完全可以不碰剎車踏板。這樣的好處除了能源利用率最大化外,也感覺更安全。不過不少老司機可能會有點不爽,平時都是眼看紅燈要提前松油門,要平滑地溜行一小段的,在寶馬i3身上卻是奢侈的,甚至你要掌握松開油門(電門)的節奏,突然松開,會有急剎車的感覺,倒是緩慢松開,才能保證其行駛平穩流暢,有點像手動車的離合一般,必須熟悉松開的節奏。
寶馬i3為50:50的配重,為后輪驅動,若是增程版的話,還會在后輪上方內置一個直列雙缸汽油發動機,值得注意的是,發動機的運行并不參與后輪的驅動,而是在低電量時通過燃燒汽油來為電池組充電,可以形象地理解成一個大號的移動充電寶!
與我同車體驗的剛好是CES亞洲展某個參展商的主管(也就是大家眼中的“老板”,絕對真實情況......),他主要是幫他妻子選車的,他心目中車型目前有特斯拉Model 3與這款寶馬i3,他是喜歡空間更大的特斯拉Model 3,可惜提車時間最快要等到2017末,而寶馬i3的小巧以及倒車影像,則一掃他對妻子“女司機”的憂慮。所以你很難評定你身邊有多少人會喜歡這樣的寶馬i3。
編輯點評:實話說,我們一年365天的軌跡大多數都是兩點一線的,日常城市間來回穿梭,也很少能達到單日160km里程的情況,再說土豪一點還有個增程版。駕駛感受,我認為維持了電動車應有的質感,寶馬i3最大的優勢可能在于可靠性。劣勢在如今國產電動車大潮中也是顯而易見的,那就是價格貴與里程低,當然這對于土豪來說,這都不是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