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非正規軍”到“正規軍”——奇瑞張國忠談生產制造
對制造水平的深入研究是自主探索的一大任務。我們看到了長城、吉利、江淮、奇瑞的現代化工廠,但是在現代化的硬件背后,我們更想了解自主品牌是如何走過從無到有的過程的,總結其中的艱辛和收獲才是自主品牌繼續發展的動力。
回顧那一年
奇瑞的籌備工作始于1996年底,張國忠于1997年抵達奇瑞,見證了奇瑞從無到有的全過程。當時國家對轎車項目采取計劃經濟的目錄控制。除了一汽、SAIC等幾家國有企業外,其他地方和企業不得“染指”汽車生產。把當時張國忠的奇瑞比作一支“非正規軍”,做什么都不張揚。但是為什么奇瑞會下這么大的決心去開一輛哪怕逆風的車?張國忠說,一汽大眾捷達(查成交價|參配|優惠政策)、上海大眾桑塔納(查成交價|參配|優惠政策)等車賣到16-18萬元的時候,完全處于瘋狂逐利的狀態。當時,奇瑞汽車在自行車市場上市的市場價只有8.8萬元,也能支撐起整個奇瑞企業的起步和發展。這是我們“自己動手”的信心來源。
【當年山是奇瑞轎車造的,現在網上很難找到原圖,可見奇瑞發展之快。】
1997年,奇瑞工廠開業,從福特購買了一條舊發動機生產線。在一汽和二汽一批資深專家的技術支持下,第一輛奇瑞轎車于1999年12月8日下線。張國忠告訴我們,奇瑞花了不到兩年的時間從零開始實現了一些東西。即使在今天,這也是一個奇跡。在那種環境下,困難更是難以想象。首先,汽車的制造離不開供應商,但當時國內所有的汽車零部件供應商都被合資品牌壟斷。他們要么封殺奇瑞,要么對奇瑞沒有信心,奇瑞在當時是一支“非正規軍”。人才是另一個大問題。當時中國幾乎沒有自主汽車的人才基礎。
車造好了,困難還沒完。當時奇瑞有產品但沒有“目錄”,無法在全國銷售。奇瑞汽車只能在蕪湖當地獲得牌照。直到2002年,奇瑞汽車才拿到銷售目錄,整整拖了兩年。即便如此,最低8.88萬元的奇瑞轎車還是受到了追捧。一度讓經銷商和客戶去生產線“搶車”,更堅定了他們繼續下去的信心。
說起這段“革命史”,今天的張國忠面帶微笑,但我們完全能體會到當時的艱辛。“人們不僅懷疑安徽,懷疑奇瑞,還懷疑中國,”張國忠描述了奇瑞當年不被看好的情況。
今天的規模
十年后,奇瑞已經在蕪湖建起了四大工廠(第五家工廠正在建設中)。負責制造的張國忠說,這四家工廠可以代表中國汽車工業的發展歷程——雖然第一家工廠在80年代是國際水平,但在當時已經是國內不錯的水平;2002年初開設的第二家工廠達到了國內90年代的高水平。這家工廠花了5億元從德國引進了一條最先進的涂裝線。當時亞洲只有兩家,一家在奇瑞,一家在上海大眾Polo(查成交價|參配|優惠政策)涂裝線,證明了奇瑞投資的決心。
[全機器人作業的底板焊接線]
第三工廠建于2003 ~ 2004年,2006年投產。沖壓和焊接生產線引進了大量機器人。第三涂裝車間還從德國引進了一條最先進的全自動涂裝生產線,投資超過7億元。是目前國內最高的每小時生產涂裝線(每小時76臺,切換不同顏色僅需6秒)。第三工廠流水線是高度柔性的生產線,一條線可以生產八個型號。
它是一個投資大、汽車產量大的行業,一些設備的投資非常巨大。張國忠透露了一些數字:例如,焊接車間使用的平均機器人超過30萬美元。這樣的投入是停不下來的:現在奇瑞A3(查成交價|參配|優惠政策),風云2(查成交價|參配|優惠政策),瑞奇G5,G6等。,他們的主焊接、主裝配、底盤都是機器人生產的;三坐標測量機、激光檢測等精密昂貴的設備在焊接車間廣泛使用。裝配線的發動機、變速箱、儀表板、前后橋都實現了模塊化裝配,減少了裝配問題的發生。對于裝胎等小工序,昂貴的機械手和電動/氣動扭矩工具也投入使用,不僅為工人節省了勞動力,還提高了產品的質量、可靠性和安全性。奇瑞將繼續提高制造水平。在建的第五工廠工藝水平和自動化水平更高,實現全機器人焊接,沖壓引入更先進的多工位壓力機(一臺壓力機可實現加油、沖壓等動作)。
>>點擊查看今日優惠<<

使用微信掃描二維碼
即可進入交流群

使用微信掃描二維碼

使用微信掃描二維碼
即可進入交流群

使用微信掃描二維碼

使用微信掃描二維碼
即可進入交流群

使用微信掃描二維碼

使用微信掃描二維碼
即可進入交流群

使用微信掃描二維碼

使用微信掃描二維碼
即可進入交流群

使用微信掃描二維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