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神說車:第三代奔騰B70登場,來我給你講講它的故事
隨著1970年第三代奔騰量產版B的發布,一汽奔騰逐漸形成了全新的家居設計語言體系。不過在全新一代奔騰正式詮釋B70設計語言之前,我覺得還是應該回顧一下奔騰B70家族的設計演進。畢竟,奔騰B70在中國本土品牌發展史上是少有的,似乎也是唯一一款真正完成了三代車型升級進化的產品。三代車型的迭代,足以作為研究本土品牌車型家族演變的極其難得的樣本。
奔騰B70的故事起源于2006年,一汽在與馬自達合作的基礎上,在3平臺上正式推出了馬自達CD奔騰轎車,也就是現在奔騰B70車系的起點。新車與馬自達6(查成交價|參配|優惠政策)共享平臺和動力技術,同時與馬自達6共享大部分零部件,以降低生產成本。因為它很匆忙
騰還沒有成為一個品牌,所以奔騰汽車剛出現的時候,是以紅旗品牌投放市場的。
由于與馬自達6的高性能一致性,紅旗奔騰在2006年亮相時,成為本土品牌陣營中唯一一款突破合資品牌天花板的中高端車。首發2.3L發動機的高配車型售價已經超過2——。與馬自達6相比,價格相差無幾。
高昂的售價并沒有阻礙紅旗奔騰的市場發展。上市不到一年,紅旗奔騰迅速獲得市場認可,成為以市場為導向的本土品牌領導者。同時,紅旗奔騰的成功也給了一汽進一步拓展大眾品牌市場的信心。 —— 兩年后的2008年,奔騰正式升級為獨立品牌,紅旗奔騰在新的命名規則下也被命名為奔騰B70。
拋開與馬自達6同平臺的噱頭不談,從設計的角度來看,當時的第一代奔騰B70絕對是本土品牌中難以逾越的經典。靈感來自華爾街銅牛的形狀
所以第一代奔騰B70也實現了前輪驅動的硬結構,營造出后座的視覺感,而前輪驅動就是因為這種視覺重心后移而不允許的。
除了機身,我們一直在努力的很多設計細節,也是十五年前出現的第一代奔騰B70。比如中國設計模式在現代汽車上的應用,已經討論了很多年,但在實踐中真正取得成功的人總是少數。這應該也是設計圈里的一句話——‘慎用中國風’。不過在當時的第一代奔騰B70上,中國古典花紋巧妙地融入了現代汽車的設計——進氣格柵。沒錯,第一代奔騰B70進氣格柵的隱形結構就是中國古典方格。它不直接出現,而是作為一個看不見的細節,充分表達了中國文化內斂的精髓。
說實話,奔騰是第一代B70,對中國文化的理解還沒有這么深。
隨著奔騰B70從良好的市場口碑出發,奔騰品牌迎來了快速發展的階段。不過與其他txt品牌不同的是,奔騰B70還延續了作為功勛車型的身份。 2014年,在第一代奔騰B70問世八年后,第二代奔騰B70正式上市。與第二代奔騰一樣,第二代奔騰B70的設計同樣走在轎車設計潮流的前沿。
總的來說,與第一代機型相比,第二代奔騰B有70處顯著變化。大滑背設計取代了第一代車型的大公牛形象。車頂線在C 柱后面快速俯沖,在短后部形成過渡。移動的圖像以輕盈的視覺印象躍上紙面。不過出于對市場的判斷,當時的二代奔騰B70并沒有直接將這種設計與兩廂式尾門結合起來,三廂后備箱的開啟方式仍然是在這么短的尾翼基礎上進行的。
在第二代奔騰B70之后,兩廂的造型設計迎來了溜背的一輪進化,一系列更夸張、更大膽的溜背造型開始出現。 GT化已經成為不可逆轉的趨勢。在第二代奔騰B70問世六年后,第三代奔騰B70也將這款GT的化學風格演繹的淋漓盡致。
從放出的官圖來看,第三代奔騰B70的頂線GT風格非常明顯。溜背式的頂篷設計變得十分舒展,從B柱開始
大量潛水。后腰線的設計是為了強化“后肩”的形象,整體感覺厚重但又不乏動感。大概率事件是,第三代奔騰B70也將彌補第二代車型的遺憾,采用兩廂后備箱開啟方式——,在保證造型的同時擴大空間和實用性。
車頭設計語言為時下流行的無瞳孔大燈設計,主光源隱藏在異形LED燈組中。進氣格柵采用點陣式鍍鉻亮條整體結構。科技感的加強,讓這種設計即使用在新能源車上也不違和。
總的來說,全新一代奔騰B70已經完成了家族化設計的進化。從定位來看,第三代奔騰B隨著車型的迭代也越來越年輕化。但有一點不變,它仍然符合市場的需求。此外,這也是本土品牌中為數不多的能夠實現三代車型迭代的車系之一。僅這一點就使奔騰B70 非常優質。
>>點擊查看今日優惠<<

使用微信掃描二維碼
即可進入交流群

使用微信掃描二維碼

使用微信掃描二維碼
即可進入交流群

使用微信掃描二維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