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離合式四輪驅動系統解析(下篇)
SH-AWD是一套公路四驅系統,通過后橋電磁離合器以及VSA車身穩定系統的配合來達到前后橋以及后橋兩車輪之間扭矩分配的目的,從而實現精確控制車身運動軌跡。
SH-AWD相比以上的動力分配系統來說,體積要小巧的多。SH-AWD通過位于后橋的SH-AWD單元取代了傳統高性能四驅系統的前、中、后三個差速鎖。實現了動力分配系統的小型化。
SH-AWD前后軸動力分配可在70:30至30:70區間內調節。后軸左右輪驅動力可在100:0至0:100區間內無級控制。
發展歷史:
1996年,ATTS被運用到本田Prelude車型上。這是本田首次在量產車型上使用多片液壓離合器進行后橋左右輪動力分配。
2003年,VTM-4被運用到第一代MDX上。VTM-4舍棄了ATTS的液壓式多片離合器,換用了電磁式多篇離合器,簡化了結構降低了成本。
時至今日,第三代的SH-AWD系統采用的電磁離合器得到了優化。可以更加精確地分配前后軸以及后軸車輪間的扭矩。
系統構成:
SH-AWD系統的前橋位置有一個前后軸的分動裝置,前后軸傳動比恒定為30:70。前后軸的扭力分配由位于后翹的SH-AWD單元內部的電磁離合片負責。
SH-AWD單元主要有兩部分構成:后部驅動單元的加速裝置和兩個電磁離合器。
工作原理:
(SH-AWD實物圖)
后輪驅動單元加速裝置的作用:直線行駛時按照1:1的轉速傳動比傳遞動力到后橋;轉彎時,通過液壓執行器操作離合器組件將行星齒輪架與殼體耦合,能使加速裝置的輸出軸比輸入軸轉動得更快。
兩個電磁離合器的作用:通過對這些離合器的控制,可改變前、后扭力分配。根據不同情況,后輪能得到引擎總輸出的30%到70%,左右兩側的直接電磁離合器也可以單獨控制,極限情況下可將后橋的全部扭力分配到一個輪子上邊。
通過以上提到的兩個部件協同工作,SH-AWD可以實現以下的功能。
直線宣航時,前后軸扭矩分配為70:30,獲得更好的燃油經濟性。
直線加速時,前后軸扭矩分配為60:40,獲得更好的加速性能。
轉彎角度較大時,前后軸扭矩分配為30:70,獲得類似于后驅的彎道特性。
點評:
本田的SH-AWD舍棄了中央差速器,整個動力分配系統都整合到后橋上的SH-AWD總成上。SH-AWD總成集成了前后軸的動力分配,后軸左右輪的動力分配,體積小巧,是一套出色的公路型四輪驅動系統。
名詞解析:
ATTESA:Advanced Total Traction Engineering System for All-terrain,即“先進牽引力控制系統”。
E-TS:Electronic Torque Split,即“電子扭矩分配”。
SH-AWD:Super Handling All-Wheel Drive system,即“超級四輪驅動力自由控制系統”。
ATTS:Active Torque Transfer System,即“主動扭矩分配系統”。
VTM-4:Varible Torque Management AWD System,即“可變扭矩管理四驅系統”。
>>點擊查看今日優惠<<

使用微信掃描二維碼
即可進入交流群

使用微信掃描二維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