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安全這些年工程師們可是操碎了心
【太平洋汽車網 用車頻道】從誕生之日算起,汽車就在不斷迭代進化,目的是使得安全系數提高,盡可能的保護駕駛座及乘客;在這期間,工程師們為了使得安全配置更高效、更智能,真可謂是操碎了心,本文將以主動安全為主,簡單梳理一下進化史,相信看完本文,你就會知道安全配置的終極形態究竟是怎樣的。
第一輛奔馳誕生之時,除了基本的機械結構之外可以說是“一窮二白”,駕駛者發現照明條件不好的路況有著巨大的安全隱患,因此,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安全配置是車燈,有意思的是車燈最早是誕生在電動車上的,
你能想象一邊開車還要一邊拿手電筒照明的情況嗎,事實上19世紀的道路條件是難以滿足夜間駕駛的,車燈誕生之后,初期是沒有分遠近光和調節功能的,因此不可避免的就是,晃眼睛。直到誕生遠近光調節裝置之前,就算你不愿意,你也必須當一名"遠光狗"。
解決了光線不足的問題,那么問題又來了,下雨了還是看不清,這當然對安全很不利,
自博世發明電動雨刮器之后,這個在如今根本不會在意的“安全配置”得到全范圍的普及。
雖然雨刮也有了,但是這時人們發現普通玻璃根本不安全,如果碎了就會對人生安全產生威脅,亨利·福特本人就因此受傷過一次,所以這哥們就發明了夾層安全玻璃。
就算發生了非常嚴重的事故,中間膠裝膜也可以在受損嚴重的情況下保證玻璃不會脫落,從而保護駕駛員和乘客。同理有些車使用的是鋼化玻璃,鋼化玻璃在擊穿后會“炸裂”成小顆粒,也可以避免割傷。
早期的車型由于自身機械機構、路況等因素,本身也不會發生非常嚴重的事故,但是隨著汽車性能的提升,高達幾十、上百英里的時速下,安全配置向更為全面、更電子化、更具有預防性進化。
然而事實上壓縮空氣方式并不可靠,并不能保證在大多數情況下正常工作,至于預充氣氣囊的普及則走過了一個非常漫長的路,因為何時爆開、充氣速度等問題就算是今天,也不敢保證能做到100%的可靠性。
1959年奔馳S級率先使用碰撞吸能結構,基本奠定了今天車身由高強度結構以及潰縮結構結合的布局方式,在汽車發生碰撞的時刻,由保險杠、防撞梁吸能盒、機艙等連續潰縮吸能,將剛性傳遞到車內的能量降調到最小限度。
巧的是,同年沃爾沃發明三點式安全帶,個人感覺這是迄今為止影響力最為深遠的安全配置,這個簡單的鎖止結構一直保留到了今天,拯救了成千上萬人的性命。
首款配備三點式安全帶的汽車,沃爾沃PV544.
雖然都知道ABS生的早,不過要說汽車上的ABS普及,要歸功于博世公司(又是博世)與奔馳公司(又是奔馳)合作研制出三通道四輪帶有數字式控制器的ABS系統,并批量裝于奔馳轎車上。由于ECU同樣越來越智能,ABS系統開始奠定了智能化、自動化的基礎。
ABS的普及對汽車駕駛安全做出了巨大的貢獻,而此后逐漸推出的ESP、DSC、VSA等電子穩定系統都是在ABS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說是錦上添花也不過分了。
同理,牽引力控制系統也就好理解了,通過差不多的手段應對輪速差過大的情況。
還有不得不說的ESP(或ESC:電子穩定控制系統),得益于媒體們的大肆宣傳,現在越來越多的人已經認識到了這一配置的重要性。
對于這些配置已經有諸多國家進行條款限制強制出廠安裝,國內的話就差點意思,仍有很多銷量不錯的車型高低配置區別對待,節省成本,還望消費者們擦亮眼睛。
至此,安全配置已經不滿足于輔助和補救,向著主動識別、提前預防的道路邁進,奔馳90年帶來的剎車輔助系統就可以看做是安全配置自我超越的第一人。
現在看來,各家的安全系統都大同小異,或多或少都囊括了自適應巡航、盲點監測、并線輔助、車道偏離預警等諸多配置,例如這幾家,雖然沒加系統名稱不同,不過內容大同小異。
我認為安全配置的終極形態就是無人駕駛,線路、預判、事故,統統不存在的。
目前,無人駕駛猶如百家爭鳴一般,不僅各大互聯網公司在著手發力,傳統車企也不堪落后,頗有你方唱罷我登場的熱鬧感。也使得這項技術日趨成熟、穩定,我相信用不了多久,真正意義上T5階段完全托管的無人駕駛汽車就能夠問世,屆時從諸多特定場合開始替代有人駕駛汽車,無論是效率還是安全性,都會有長足的進步,這安全配置的究極進化體是什么樣子,著實讓人期待。
(圖/文:太平洋汽車網 宗澤)
>>點擊查看今日優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