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上海松江寶利德4S店的一起林肯Z定金糾紛引發關注。消費者稱,其于2024年11月支付8000元定金購車,但四個月后仍未提車,經銷商以“和他們無關”推諉,這一案例不僅是經銷商經營危機的縮影,更折射出林肯品牌所面臨的風險。
經銷商暴雷,消費者手持空頭支票
根據公開報道,寶利德集團旗下多家4S店自2024年9月起頻繁出現無法交付車輛、合格證抵押等問題,涉及捷豹路虎、奔馳等品牌,車主提車周期長達1-3個月,部分門店甚至因資金鏈斷裂停業,而此次林肯Z的提車糾紛,恰是寶利德危機的延續。消費者支付定金后,經銷商未按約交付車輛,反而以“內部流程”搪塞,暴露出林肯對經銷商管控的失序。

其實,更深層的問題在于,合格證抵押是汽車流通領域的常見操作,但經銷商若未及時贖回,消費者將面臨車輛無法上牌的困境。此類糾紛中,消費者往往陷入“維權無門”的窘境,車企推責至經銷商,而經銷商已喪失履約能力。
從國產化紅利到斷崖式下跌
為何經銷商會突然打退堂鼓?林肯的銷量頹勢或許就是答案之一。2024年,林肯全年零售量僅5.67萬輛,同比下滑20.8%;2025年1月,其批發量與零售量進一步暴跌28.7%和49.5%,遠低于行業平均水平。主力車型如航海家、冒險家銷量不足千輛,林肯Z更因“反向減配”,如取消主駕膝部氣囊、閹割智能駕駛功能,引發消費者不滿,進一步削弱市場競爭力。

值得一提的是,銷量崩盤背后,是林肯國產化紅利的消退。2020年國產化初期,林肯憑借“美式豪華”標簽與高性價比策略,年銷量一度突破9萬輛。然而,隨著新能源品牌沖擊30萬級市場,林肯未能及時轉型,反而陷入“以價換量”的惡性循環。2024年,其經銷商網絡從170家縮減至110家,渠道收縮加劇了終端服務能力的惡化。
電動化口號先行,卻行動遲緩
銷量的下滑也和近年林肯的發展策略有關,林肯的電動化戰略堪稱“雷聲大,雨點小”。早在2022年,其便發布純電概念車Lincoln Star,并宣稱2025年前推出三款純電車型,目標電動化銷量占比超50%。然而現實是,截至2025年3月,林肯僅推出混動版航海家、冒險家等過渡產品,純電車型仍停留在規劃階段。

這種遲緩源于母公司福特的拖累。福特全球銷量疲軟,迫使林肯調整戰略,轉向“混動優先”,但其混動車型因智能化不足、性價比偏低難以打開市場。與此同時,林肯中國管理層提出“以穩抗卷”,試圖以品牌調性抵御競爭,卻在產品迭代與技術創新上幾無建樹,被消費者詬病為“故步自封”。
汽車網評:林肯Z的提車糾紛并非孤例,而是傳統車企體系脆化的必然代價。若林肯無法加速電動化落地、重構渠道管理并提升產品誠意,其“美式豪華”的光環終將褪色。對行業而言,唯有建立車企-經銷商責任連帶機制、強制合格證監管制度,才能避免消費者為企業的戰略失誤買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