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華為官網及余承東個人社交資料認證信息同步更新,已變更為“華為常務董事、終端BG董事長”,此前,智能汽車解決方案BU董事長頭銜正式移除。這場突如其來的人事變動,其背后到底隱含著什么?

華為汽車業務架構迎來加速調整
華為在汽車領域布局廣泛,通過零部件供應、Hi 模式以及鴻蒙智行(原智選車)三種模式開展業務。其中,零部件供應與 Hi 模式歸屬于華為車 BU,而鴻蒙智行則隸屬華為終端 BG。也就意味著,余承東或完全掌控鴻蒙智行,至于為何,各位接著看。
從車BU獨立運作構建開放生態 華為車BU業務自2019年成立以來首次完成市場化轉身。3月31日,深圳引望智能技術有限公司完成工商變更,華為持股比例由100%降至80%,賽力斯與阿維塔各持10%股份。
這家注冊資本10億元的企業,將承接原車BU的技術資產與7000人研發團隊,轉型為股權多元的智能汽車技術開放平臺。此次調整通過引入車企股東,既緩解了華為年均超百億的研發投入壓力,也能打破車企對“華為造車”的顧慮。
正如華為輪值董事長徐直軍所言:“引望將成為智能車時代的博世”。其定位從內部研發部門轉向市場化解決方案供應商,通過技術授權,聯合研發等模式擴大生態圈。

人事重構,余承東卸任并非退場
余承東轉向終端BG副董事,卸任華為車BU董事長并非余承東點退場,而是角色升級。作為引望副董事,他仍參與戰略決策;同時以終端BG董事長身份主導鴻蒙智行,做到技術輸出與終端生態的平衡。
而這樣分工合作的方法,讓余承東能更專注于手機-車機-家居等全場景互聯,畢竟問界系列做得那么出色,在去年就交付了38.94萬輛,帶動華為車BU首次年度盈利263.53億元。所以,是時候完善整條生態鏈,以此來持續發展。
余承東的實力相信各位有目共睹,余承東在華為內部堪稱 “多面手”,過往身兼數職,為華為在通信、終端及汽車領域的發展立下汗馬功勞。然而,人的精力有限,卸任車 BU 董事長后,他能夠將更多精力投入到終端 BG 業務以及鴻蒙生態建設中。

行業變革已初見成效
智能汽車供應鏈迎來重塑,引望的獨立運作也意味著中國智能汽車產業進入新階段。與傳統Tier1供應商不同,該平臺提供包含智能駕駛(ADS 3.0)、鴻蒙座艙、車云服務等全棧解決方案。
其股權結構創新具有示范效應:車企通過資本紐帶深度參與技術研發,而華為則承諾8年內持股不低于5%以保障技術延續性。
其實該這樣的模式已初見成效,如阿維塔06搭載華為高階智駕開啟預售后,僅26小時訂單量突破2萬輛;問界M9單月銷量破萬輛等。

汽車網評:
此次余承東卸任華為車BU董事確實涵蓋不少信息。當然,這也是華為在戰略布局、業務發展等綜合考量的結果。正如余承東在內部會議中透露:“引望將推動華為汽車技術走向海外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