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ub id="3enyw"><ol id="3enyw"></ol></sub>
      <sub id="3enyw"><ol id="3enyw"><nobr id="3enyw"></nobr></ol></sub>

    1. <sub id="3enyw"></sub>
    2. 當前位置: 首頁 文章

      解毒!WH-1000XM2對比QC35 II哪個值得剁?

      齊宇時間-太平洋號
      這里有第一手的專業車評和全面橫評,絕對夠過癮的汽車生活,特有質感的視覺大片,以及第一視角大事件Vlog。
      + 關注

      不知道從什么時候開始,降噪耳機慢慢的成為了“出差狗”們的標配,從最早爭相人肉代購的BOSE QC20,再到后來體積更大、佩戴更舒適、音質更好的QC35和索尼MDR-1000X,如今坐在飛機上如果腦袋上不掛個帶NC(看成腦殘的自己去面壁)標志的耳機,都不好意思和空姐打招呼……

      于是作為一名資深小燒友,我頂著一對剛剛被老板家AK380熏陶過的眼睛和耳朵,屁顛顛的跑去東方新天地試聽了索尼和BOSE家的兩款最新降噪旗艦——WH-1000XM2和QC35 II,給各位準備入坑的選手們一些選購意見~

      序丨新產品?對不起你想多了

      雖然貴為新品,不過作為一個MDR-1000X用戶,我可以誠實的告訴你,大法的這次更新并沒有什么大動作,因此如果能找到價格跳水的老款產品,請果斷剁手!WH-1000XM2作為新產品,基本只是在老款的基礎上做了一些優化,比如增加電池續航(從20小時升級到30小時)和優化降噪模式(智能識別使用環境來降噪,也因此取消了耳機上的模式選擇鍵)。

      當然如果比起后面的BOSE,你會覺得大法其實還挺厚道的,因為QC35 II只是在左側耳機上加入了一個雞肋的降噪等級切換鍵,支持三檔調節,比起大法的智能識別,顯然意義要更微薄。而至于Google Assistant,對不起沒用過,在這個國度你最多只能召喚Siri…

       

      設計做工:索尼完勝

      言歸正傳,俗話說“人靠衣裝佛靠金裝”,一旦選擇了頭戴式耳機這種招眼的貨色,那么這玩意就毫無疑問的會成為超越你那張帥臉的存在了,至少在位置高度上是這樣……然而在設計和做工這個維度上,說真心話差距是相當明顯,美國制造對壘東瀛小作坊,前者的敗北猶如水銀瀉地,拿過實物后你會驚訝的發現,QC35 II是怎一個糙字了得(懇請博士們不要打我),無論是手感還是材質用料,都被大法拉開了至少兩個檔次,唯一可以炫耀的恐怕也就是銀色版自帶的科技感光環了。

      而反觀后者,大法的產品向來在工業設計上不虛任何人,這個價位的電子消費品也恰恰是大法最擅長裝逼的區間,WH-1000XM2自然繼承了這種傳統,無論是耳罩皮質的觸感,還是按鍵與外殼的接縫處理,各種仿皮紋理與金屬拉絲工藝,玩兒的簡直666,無論你是直男(黑色)還是靚妹(香檳金色),戴出去裝逼都是信手拈來。


      舒適性:BOSE完勝

      正所謂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接下來我按照真實的體驗順序,來說二者的佩戴舒適度。這一次優勢來到了BOSE這一邊,這也是從上一代產品就延續下來的優勢,QC35 II寬大而又柔軟的耳罩在上頭的第一秒,就會博得你雙耳的好感,完美的包裹感加上234克的輕量級體重,讓它非常適合長時間佩戴,不會有明顯的夾頭或者負重感。

      而大法這邊,用料好是有代價的,官方標稱的275克體重,比QC35 II多出了近18%,不要小看了這點重量,如果你乘坐的是8小時以上的國際航班,那么這41g會讓你的頭頸更早的感受到疲勞,與此同時偏小一點的耳罩和身材,對于常規體型的亞洲人來講還可以接受,但你若是天生一副肥頭大耳的“美式身材“恐怕就不太友好了,明顯的夾頭感會讓耳廓也更早的感受到酸痛和疲勞。所以在佩戴舒適性這個維度,寬容度更高的QC35 II 會成為被推薦的那個。


      降噪性能:不相伯仲

      想來這本該是這篇文章的重點,但試過之后你會發現,它們之間的差距真的是微乎其微,畢竟降噪耳機的技術原理本身就不是什么高深的東西,無非是識別環境噪聲并產生反向聲波信號進行抵消而已,而經過這么些年的發展,兩家的算法和應用效果也幾乎在同一水平線上,并沒有明顯的高低之分。

      如果一定要分出個高下,我認為佩戴更緊實的WH-1000XM2會小勝一籌。原理很簡單,在降噪耳機普及之前,這幾年最流行的且不為人注意的降噪技術其實就是入耳式耳機(所謂的被動降噪),通過使用各種不同材質的耳塞套,來讓耳機的佩戴更緊實,與耳道貼合度更高、減小縫隙,從而實現對環境噪聲進行阻絕和過濾的效果。這種原理放在頭戴式耳機上也一樣適用,因此佩戴相對松散的QC35 II在耳機自身的密閉性上自然會稍差一點,但這種影響在主動降噪技術面前其實是微乎其微的。

      不過WH-1000XM2還有一些額外的優勢,那就是在這一帶產品上推出的智能降噪功能,這項技術可以根據你的狀態自動選擇匹配的環境聲或降噪方案,并搭配個人優化和氣壓優化設置,讓降噪功能的實際體驗變得更智能,因此在降噪的靈活性上更勝一籌。

       

      音質:索尼小勝

      我一直認為對于大部分消費者而言,音質就像我們談論一臺汽車的外觀,只要大方向不存在嚴重的錯誤,就不存在絕對的好與不好,而是取決于每個人的個人喜好。就像夜店舞曲愛好者們會喜歡Beats那泛濫的低頻,又或是B&O的耳機用戶們喜歡那空靈的高頻單元演繹出的清亮女聲,不同調音取向的耳機必定都會有它擅長音樂類型,反之你的音樂喜好也會很自然的影響到你評價或選擇耳機的標準。

      但是從客觀的聽感上,我們還是可以通過經驗對比得出兩部耳機在高中低頻、動態、音場等表現上的特點和區別。具體到這兩款產品上,QC35 II的三頻表現為一個大寫的“凹”字,中頻部分會比另外兩極在量感上有比較明顯的欠缺,而大法則剛好相反,中頻相對飽滿,高低頻則稍顯平淡,是一個小寫的“凸”字。另外,對比WH-1000XM2,QC35 II的音場顯得非常寬廣,臨場感出色,音色感覺也偏冷一些,第一次聽會感覺很驚艷,但同時過度強調的音場,在聆聽一些Live版歌曲時也會幫倒忙,會讓你覺得自己買到的是160的看臺票,人聲遠的遙不可及……大法則是一如既往,保持了偏暖的調音風格,聲場和動態都中規中矩,初次聆聽也比較容易產生好感,且更適合流行樂曲的演繹。

      但除了相對更均衡的三頻,WH-1000XM2在音源碼率的支持上顯然更加全面,除了自家的LDAC算法,高通旗下的aptX(接茬4869的請轉去柯南頻道)協議也同樣可以支持,這讓其可以通過以上兩種藍牙傳輸算法得到更高碼率的音頻數據,從而展現出更多音樂細節,提供接近Hi-Res Audio的音質表現。

      最后,正所謂蘿卜青菜各有所愛,關于音質和聽感,我還是建議大家到直營店去親身體會一下,我說的再多也不過是一家之言,在此我也歡迎諸位“金耳朵”前來拍磚~說出你的建議和看法~而至于文末我會推薦哪一款,我認為還需要結合大家的使用需求,如果只是出街或是短途飛行,那么更智能更時尚的索尼WH-1000XM2會很適合你(除了智能降噪,手勢控制也很裝逼),而如果您是一位經常遠渡重洋的商務人士,那么佩戴更舒適輕便的BOSE QC35 II無疑會更合適。

      聲明:本文由太平洋號作者撰寫,觀點僅代表個人,不代表太平洋汽車。文中部分圖片來自于網絡,感謝原作者。
      36.79萬
      2017-12-09
      智駕大橫評

      相關車系

      更多>>

      相關推薦

      熱門文章

      |
      97香蕉超级碰碰碰久久兔费_精品无码视频一区二区_91精品国产自产精品_欧美日韩在线观看视频

    3. 
      
        <sub id="3enyw"><ol id="3enyw"></ol></sub>
        <sub id="3enyw"><ol id="3enyw"><nobr id="3enyw"></nobr></ol></sub>

      1. <sub id="3enyw"></sub>
      2. 一级一区二区在免费线观看 |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国产精品 | 亚洲中文字幕乱码免费播放 | 思思久99在热线女精品视频 | 亚洲免费高清A在线 | 亚洲制服丝精品在线精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