暫無行標 激光雷達“車規”是騙人的?
2021年被稱為激光雷達量產元年,很多車企都公布了搭載車載級激光雷達車型的量產時間。不過,DJI旗下激光雷達公司藍沃科技的業務負責人鄧瑞豪認為,現階段沒有人能明確激光雷達是什么樣的車規。
很多業內人士也向明確表示,就激光雷達企業而言,只要其產品通過了車企相關標準,能夠拿到指定車型,就可以稱之為車規級激光雷達。然而,每個汽車公司對激光雷達都有不同的汽車法規。一家車企能否通過其他車企的車規還不得而知。
激光雷達沒有統一的行業標準。
其實目前整個行業對激光雷達的車輛法規標準還沒有統一的答案。
企業對激光雷達的要求主要來自兩個方面:一是性能。目前主流激光雷達產品的射程可以達到150米到200米之間,FOV可以達到120度。第二,可靠性和安全性。畢竟激光雷達是L3級以上自動駕駛的傳感器,車企在驗證激光雷達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時一定要更加嚴格。激光雷達公司要想與車企合作,首先要通過車企在性能方面的要求,才能進入安全可靠性測試的第二步。
出于保密等原因,車企沒有對外透露具體的測試標準和要求。但速騰(查成交價|參配|優惠政策)聚創相關負責人告訴,速騰聚創的激光雷達測試要求全部按照OEM項目的驗收要求進行,如機械沖擊、高溫耐久性等測試內容。
具體來說,速騰聚創的整機測試應滿足IATF16949質量管理體系和IEC60825激光產品安全要求,承受-40℃至105℃的工作溫度,滿足PPAP和客戶的DV/PV測試。
同時,部分器件還應滿足AEC-Q102、AEC-Q103等標準的要求,以及整車廠的EMC、NVH和功能安全ASIL-B的要求。
藍沃科技擁有獨立的實驗中心,可以進行激光雷達相關測試。據鄧瑞豪介紹,藍沃科技的主要測試內容包括三大類:一是機械方面,如振動測試;第二,環境方面,如測試產品的高溫和低溫環境性能穩定性,以及對腐蝕性氣體和液體的耐受性;第三,電磁環境相關測試。“總體測試項目共74項,測試要求符合國際標準和大眾等主機廠相關標準。”鄧瑞豪說。
「Livox首款車規激光雷達HAP」
由于行業內沒有統一的車輛法規標準,激光雷達的測試會不均衡。鄧瑞豪透露,就高溫而言,激光雷達一般需要在高溫下正常運行至少2100小時,而藍沃科技的測試是2100-4000小時,而有些供應商只做500-1000小時。當然,這也能滿足一些車企的要求。
“這變得公開和合理,很難驗證激光雷達通過規定的真實性。”鄧瑞豪說。
因此,對激光雷達車輛法規的判斷不是基于真實的測試數據,而是基于能否獲得客戶的指定車輛。鄧瑞豪表示:“即將量產交付的小鵬P5(查成交價|參配|優惠政策)搭載了藍沃科技的激光雷達,說明我們已經通過了車規,至少是小鵬的車規。”
他還直言,藍沃科技的激光雷達雖然通過了小鵬的法規,但能否通過奔馳、寶馬、奧迪、大眾或豐田的法規還不確定。
速騰聚創相關負責人也表示,目前行業內確實沒有專門的激光雷達標準,激光雷達很難通過功能安全、IATF16949、EMC、DV/PV等測試。最終,激光雷達只要在性能上滿足車企的功能應用需求,并通過驗證,就可以投放市場。
為什么至今沒有專門的車輛法規標準?
激光雷達不是新產品,但為什么還沒有建立專門的車輛法規?
據了解,像激光雷達這種沒有得到廣泛應用的產品,包括汽車公司和零部件公司,都無法制定一個所有行業都認可的標準。另一方面,目前激光雷達的市場規模還比較小,真正量產交付的時代還沒有到來,制定行業標準的參考經驗不足。
目前業界對激光雷達真正量產交付的標準還存在很多分歧。
激光雷達裝置部分零部件易碎,難以滿足整車全生命周期要求。百度車聯網總經理蘇坦曾表示,車輛全生命周期至少要更換3-5個激光雷達,不利于降低車輛成本。
同時,激光雷達的性能指標與安全可靠性之間存在相互制約的關系。如果要增加激光雷達的探測距離,FOV就會減少,成本也會增加。
面向未來,激光雷達將能夠測量200多米。鄧瑞豪認為,1-2年內,成本相對較低的150 -200米測距激光雷達將有較高的市場需求。
除了產品本身,鄧瑞豪還表示:“現在所有的激光雷達公司都不是很成熟,沒有批量向OEM供貨的經驗。”然后,為了大規模生產產品,激光雷達企業必須與原始設備制造商保持聯系。
鄧瑞豪認為,在一開始沒有針對性標準的情況下,激光雷達必須滿足之前行業的通用標準。至于未來是否有專門的車輛法規標準,需要全行業的配合。
在標準達到企業之前。
即使目前存在很多問題,對于L3級以上的自動駕駛,車企也離不開駕駛法規級別的激光雷達。
去年底以來,國內汽車企業,包括長城、小鵬、蔚來等。,已經宣布他們將在新車型上配備車載級激光雷達。外國汽車公司本田今年3月推出了旗艦車型LEGEND,配備了5個激光雷達。沃爾沃還表示,將在2022年投產的新車型中配備Luminar激光雷達。
據悉,速騰聚創車級激光雷達M1獲得的指定合作企業包括Lucid Motor和Wincher Technology,另有幾家正在等待公告。預計量產車將于今年6月或9月上市。同樣是激光雷達企業,Radisson Intelligent在今年的上海車展上發布了車規級混合固態激光雷達CH128X。
今年上海車展期間,華為與ARCFOX合作,在ARCFOX α S上安裝了華為ADS高級自動駕駛全棧解決方案,其中應用了速騰聚創的激光雷達。
目前激光雷達行業還處于發展初期,車企對激光雷達的性能要求各不相同。每個車企對激光雷達的認證標準都有自己的理解和規定。在實用行業標準發布之前,終端市場企業標榜的“車規”并不意味著產品一定要有很高的可信度和可靠性,產品的性能和質量還需要長期的市場驗證。
編輯摘要:
很多車企和供應商創造的“百花齊放”的趨勢是積極的,但魚龍混雜是必然的。激光雷達行業尚未進入量產階段,但前景是客觀的。統計顯示,到2025年,全球激光雷達市場規模將達到135.4億美元,復合年增長率為64.5%。未來無論是更好地保障激光雷達產品的安全可靠性,還是更好地促進整個行業的發展,產業鏈上下游企業都應加強合作,盡快建立統一的平臺或標準。
>>點擊查看今日優惠<<

使用微信掃描二維碼
即可進入交流群

使用微信掃描二維碼

使用微信掃描二維碼
即可進入交流群

使用微信掃描二維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