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強內虛?中國新能源汽車發展效果評價
說到中國新能源汽車的發展水平,我們馬上想到“全球銷量第一”。在這個寬泛的量化指標下,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的發展如何?近日,中國汽車技術研究中心有限公司發布了一套針對我國新能源汽車發展效果的評價體系《中國新能源汽車發展效果評價與技術政策指南》,從產品技術指標、產業規模、中外技術對比等幾個維度介紹了我國新能源汽車的發展現狀。讓我們一起來看看。
30秒閱讀全文:1。目前產品技術水平接近補貼門檻,大部分車型能夠滿足更高補貼技術指標的要求,處于高補貼區間。2.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開始顯現規模效應。2021年,全球有三家公司新能源汽車銷量超過10萬輛,中國占了兩家,分別是比亞迪和BAIC新能源。3.我國新能源汽車續航里程、電池能量密度等硬指標與國外基本持平,但在安全性、一致性、成本、R&D創新、裝備制造等方面仍有差距。
■技術水平緊跟高系數補貼要求。
我國新能源汽車技術發展水平長期被政策拖累。中國汽車中心以新能源補貼技術要求為指標,對2021年進入5-8批次推薦目錄的車輛進行分析,具體包括車輛能耗指標、電池系統能量密度、續航里程等方面。由于2021年補貼政策將以6月11日為節點實施,5-8批次推薦目錄車型符合新補貼政策要求,能夠代表當前新能源汽車技術水平。
據中國國家汽車中心統計,在能耗水平方面,93%的純電動汽車能夠達到1倍的補貼門檻,其中40%的產品達到1.1倍的補貼門檻。電池系統能量密度方面,56%的產品能達到1.1倍的補貼門檻,即能量密度在140Wh/kg以上。續航里程方面,75%的產品達到300公里以上,其中18.4%的產品達到400公里以上。總的來說,大部分車型都能滿足更高補貼的技術要求,處于高補貼區間。
此外,動力電池的成本也呈現出逐年大幅下降的趨勢,其中整車的前者成本占比超過50%至35%左右。報告顯示,動力電池系統成本從2010年的6.6元/Wh下降到2021年的1.4元/Wh,系統能量密度從80Wh/kg上升到150Wh/kg。根據夢石科技的財務報告,2021年上半年,動力電池價格進一步降至1.2-1.3元/Wh。
■新能源汽車產業的規模效應開始顯現。
2021年,新能源汽車重點企業銷售規模初具規模,比亞迪和BAIC銷量均超過10萬輛。據中國國家汽車中心統計,2021年我國新能源汽車企業14家,產品14款,生產規模289輛。2021年,新能源汽車企業增至216家,產品1444款,生產規模超過81萬輛。
新能源汽車全產業鏈投入逐年增加,已經超過傳統汽車領域的投入。2021年新能源汽車總投資達7403億元,占汽車產業總投資的53%,帶動就業人口突破260萬。
節能減排方面,截至2021年6月,新能源汽車保有量近200萬輛,初步估算可節約石油1071萬噸以上。2021年機動車污染物減排總量113.8萬噸,新能源汽車減排8.9萬噸,占減排總量的8%。從減排總量來看,燃油車基數仍然是減排的主力軍。
■燃料電池和自動駕駛與國外差距較大。
雖然我國新能源汽車的發展長期以純電動技術為主,但純電動汽車的整體能耗水平與國際主流產品仍有差距。以補貼技術指標為門檻,國際主流車型的節能水平基本在補貼指標的1.1倍左右,而國內產品集中在1-1.1倍之間。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的油耗表現接近國際主流產品水平。
【比亞迪唐插電混動版】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我國新能源汽車的續航里程和能量密度指數雖然與國外基本處于同一水平,但在安全性、一致性、成本、R&D創新、裝備制造等方面仍然落后。同時,整個產品體系缺乏高端產品,產品覆蓋面不全面,產品品牌力不強。
我國燃料電池汽車技術與國外差距較大,尚未量產。典型國產車型的燃料電池系統功率僅為43kW,而國際主流車型最高可達114kW。我國典型燃料電池發動機的功率密度僅為0.4kW/L,而國外車型的功率密度可高達3.1 kW/L,我國典型燃料電池發動機的耐久性僅為2000小時,而國外車型的耐久性基本達到5000小時以上。
在汽車智能技術方面,國內外量產車的智能功能總成數量基本相當,但國外企業的R&D投資、路試里程和關鍵技術遠高于國內企業。從國內外22款量產車型的ADAS功能安裝平均數量來看,國外車企自行車ADAS功能安裝數量為7.73臺,國內為7臺。
從2021年前10家國內外車企的R&D平均投資額來看,國外為225億元,國內僅為80億元。自動技術路試里程方面,2021年10家國內外車企路試里程平均數據:國外公司5.53萬公里,國內公司1.28萬公里。此外,毫米波雷達、激光雷達、視覺信息處理芯片等關鍵元器件的市場份額,中國企業分別僅為5%、1%和25%。
■建議的補貼趨勢安全性和可靠性
2021年2月,四部委聯合發布《關于調整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財政補貼政策的通知》,明確提出“提前研究發布2021年、2021年關鍵技術指標門檻”。中國汽車中心作為行業第三方研究機構,長期以來與汽車行業主管部門合作研究技術政策。此次發布的《中國新能源汽車發展效果評價及技術政策指南》統計分析了新能源產業技術指標的現狀和趨勢,在一定程度上預測了未來兩年補貼政策制定的方向。
中國汽車中心建議,當前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日趨理性。企業在產品研發中要更加注重產品的安全性、可靠性和一致性,而不僅僅是拘泥于補貼指標。與此同時,中國汽車中心也為政策制定提出了更多關于安全性和可靠性評估的建議。
總結:中國新能源汽車雖然有“全球銷量第一”的光環,但在光環之下,與國際主流車企的產品仍有一定差距。尤其是2021年上半年,新能源汽車火災事故頻發,應該引起行業足夠的重視和反思。過度追求銷售目標和硬性技術指標,是不是在無意識地放松安全底線?如果是這樣的話,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并不是真的強,而是外強內弱,存在巨大的發展隱患。
點擊此處了解詳情。
>>點擊查看今日優惠<<

使用微信掃描二維碼
即可進入交流群

使用微信掃描二維碼

使用微信掃描二維碼
即可進入交流群

使用微信掃描二維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