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利在技術領域完成了蛻變!技術出海成了
5月10日,吉利汽車公告稱,與雷諾韓國汽車簽署股份認購協議,以13.76億元認購雷諾韓國汽車4537.5萬股(占比34.02%)。認購完成后,吉利將成為雷諾韓國第二大股東。
早在去年8月,雷諾就宣布重返中國市場,并與吉利展開技術合作。當時以為這只是雷諾回國的舉動,沒想到也是吉利技術出海的舉動。
事實上,今年1月,吉利控股集團正式與雷諾集團簽署框架協議,基于吉利的CMA模塊化架構,利用吉利的混合動力技術,向韓國市場推出全新的混合動力技術和車型。
從當年收購沃爾沃,再到收購寶騰和蓮花,再到收購戴姆勒股份,再到現在認購雷諾。吉利可能是中國車企中最雄心勃勃、最成功的海外投資布局。
11年前,吉利斥資18億美元收購沃爾沃時,蛇吞象收購案曾引起業內嘲諷。如果把所有的錢都花在買一家福特養不起的車企,可能會拖累吉利。
然而,事實證明了李書福運(查成交價|參配|優惠政策)籌帷幄的高明。通過收購沃爾沃,吉利完成了自己在汽車技術領域的“補課”,同時也讓沃爾沃得以自主發展。
十一年后,沃爾沃市值200億美元,吉利投資回報率超過900%。在技術方面,沃爾沃還攜手吉利帶來了DRIVE-E發動機、SPA\CMA等技術平臺,讓吉利完成了技術領域的轉型,成為自主品牌的領跑者。
2018年,吉利以90億美元收購梅賽德斯-奔馳母公司戴姆勒9.7%的股份,成為戴姆勒第一大股東。
此次認購間接促成了吉利與奔馳的合作,隨后合資公司smart誕生。奔馳smart將轉型為電動車品牌。奔馳負責車型設計,吉利負責動力技術。這為吉利新能源汽車出口海外建立了新出口。
作為民營企業,吉利做到了很多央企老大哥沒能做到的事情。在競爭激烈的汽車行業,能走到這一步絕對是值得尊敬的。
有人認為吉利運氣好,賭贏了。不過,吉利并不是單純依靠“賭性”來盲目投資。既要敢于“賭”,又要能在合適的時間和地點找到合適的對象“賭”。從這里也可以看出,李書福的眼光獨到。
那么這次吉利認購了雷諾韓國,又為何看中了雷諾韓國呢?要知道,雷諾韓國是目前韓國銷量最差的車企。 2022年4月雷諾在韓國銷售了多少輛汽車?只有2328個單位。排名第一的起亞汽車銷量為50,995輛。
筆者認為,吉利的目的可能至少有以下幾點:
首先是在海外實現技術。吉利對自家的CMA平臺和新一代混合動力技術非常有信心。畢竟這個技術平臺不僅是吉利的心血,還有沃爾沃的基因。能夠將這一技術平臺輸出到海外,對于中國品牌大規模出海具有戰略和象征意義,小規模可以加快吉利研發成本的回收。
雷諾與吉利的合作是一種相對平等的關系。雷諾的主要關注點是吉利的技術。吉利助力雷諾電動化轉型,雷諾也將助力吉利將吉利的技術和產品推向海外其他國家。尤其是像雷諾韓國這樣幾乎沒有本土研發的企業,更需要吉利的技術。
其次,雖然近年來中國品牌的海外市場增長迅速,但主要集中在當地汽車產業欠發達的拉美和中東地區。在歐美、日韓等傳統汽車產業成熟發達的地區,中國品牌仍然難以進入。在新能源領域,中國企業雖然有“先發制人”的優勢,但產品和技術出口大多以北歐或印度為第一站。
雷諾韓國的世偉給了吉利這樣一個進軍韓國市場的機會。雷諾在韓國設有工廠和完善的銷售渠道網絡。這是吉利汽車最看重的韓國雷諾資產。只要有足夠有競爭力的車型,吉利就可以借此敲開韓國市場的大門,在韓國這樣成熟的市場與國際巨頭一較高下。
第三,通過韓國市場,吉利有望進一步進入美國市場。目前,美國仍對直接從中國進口的汽車征收高額關稅,這種情況可能會持續很長時間。這無疑將大大增加中國車企進入美國市場的難度。
有業內人士分析,吉利入股雷諾韓國后,可以利用韓美協議。自由貿易協定通過雷諾的韓國工廠生產汽車,然后銷往美國市場,可以避免高額的關稅負擔。
不管是哪個吉祥的目的,或者兩者兼而有之。但有了沃爾沃和戴姆勒的成功先例,沒有人會再懷疑吉利的行為。而以吉利為代表的中國品牌也開始更加自信地走出國門,嘗試參與國際競爭。
正如吉利控股集團總裁、吉利汽車集團總裁兼CEO安聰慧所說,吉利正在積極調整戰略,從貿易型出口轉向產品和技術出口,這也是所有中國品牌車企的追求。出國。
>>點擊查看今日優惠<<

使用微信掃描二維碼
即可進入交流群

使用微信掃描二維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