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2019年新能源補貼趨勢 技術/地補/監管
【太平洋汽車網 行業頻道】根據國家發展新能源的大方向,補貼金額將會連年退坡。對于2019年的第九次補貼調整,有消息指出,其或將對三電系統的各項性能指標、國/地補幅度、國家監管的力度進行調整。下面就讓小編來梳理下其中信息點。
眾所周知,近年來大家已對電動車的自燃、起火事故“習以為常”,部分人士認為,補貼政策中的電池能量密度指標提升過快,令眾廠家“趕鴨子上架”,留下了嚴重的安全隱患,并建議放緩對能量密度等技術指標的提升。但小編認為,放緩是不可能放緩的,電池能量密度一日原地踏步,新能源車就無法徹底替代傳統燃油車,這也是與國家戰略層級相關的。
同時,與電池能量密度指標直接相關的續航里程,在補貼中占的權重依舊會很大。
而在對電池性能提出更高要求的抗衰減指標上,新補貼標準或將得到大幅加強:對滿2萬公里的新能源車的電池容量進行檢測,如果電池的衰減度超過20%(當新能源車的電池容量衰減到70%以下時,需更換電池),將暫停發放補貼。
小編認為,如果按此實行,許多“爛電池”廠家已經在瑟瑟發抖了。畢竟時下新能源車(特別是純電動汽車)如使用了質量較差的電池組,在使用快充/高強度運行下,衰減已非常驚人(各地一堆續航里程衰退至二/三十千米的電動巴士了解一下)。
但有消息指出,該電池容量衰減度指標僅針對運營車輛,將不會列為補貼門檻要求,而是在實際核算和發放中作為“一票否決”的條件之一。
部分分析師表示,明年國補或將下調20%-30%,如果屬實,該幅度或為幾年的首位,顯示出國家“倒逼”新能源車行業發展的決心。
但地方補貼取消的趨勢愈演愈烈,“明年部分地區的地補很可能取消,但已發布多年規劃的地區除外。”長安新能源相關負責人在接受采訪時如是表示,業內多位人士也印證了這一觀點。據了解,國家層面從去年就有取消地補的精神傳達,雖然沒有明文規定,但地方省市也會考慮盡量與中央整體決策保持一致。
已發布地方補貼政策的省市地區一覽 | ||
省級城市 | 有效時間 | 補貼比例(按照國補) |
云南 | 2018-2020年 | 0.5 |
河南 | 2018-2020年 | 0.3 |
廣東 | 2017-2020年 | 0.5 |
廣西 | 2018-2020年 | 0.2 |
山西 | 2017-2020年 | 0.5 |
青海 | 2018年內 | 0.5 |
海南 | 2018年內 | 0.5 |
江西 | 2018年內 | / |
北京 | 2018-2020年 | 0.5 |
長沙 | 2018-2020年 | 0.2 |
武漢 | 2018-2020年 | 0.5 |
市級城市 | 有效時間 | 補貼比例 |
上海 | 2018-2020年 | 純電動0.5/插電式混動(含增程式)0.3 |
成都 | 2017-2019年 | 0.5 |
廈門 | 2017-2020年 | 0.5 |
福建莆田 | 2018-2020年 | 0.5 |
四川廣元 | 2017-2020年 | 0.25 |
廣西柳州 | 2017-2020年 | 0.4 |
廣東廣州 | 2018-2020年 | 0.5 |
重慶 | 2018年內 | R≥300純電乘用車約為0.5,其余車型為0.46 |
西安 | 2018年內 | 0.3 |
據了解,工信部已在2018年9月公示了《2016及2017年新能源車補貼清算的補充結果》,總共超9000輛新能源汽車未能通過核定,領不到補貼。其中,未接入國家監管平臺的有4419輛。
而在2017年中,因“未接入國家監管平臺”被核減產品已達到46796臺,占比達68%,可謂是“嚴抓紀律”。
因之前“營養過剩”的財政補貼雖“激活”了中國新能源市場,卻也使各類低端產能,以及競爭力一般但擁有生產資質的傳統車企被“新勢力”們互相利用,從而使整個產業出現嚴重的亂象,許多車企可謂“三天打魚,兩天曬網”,靠著補貼就活得美滋滋了。
因此,在近幾年技術補貼門檻逐步提高后,大概30家整車廠已得不到足夠的補貼,從而倒閉。通過精準補貼,淘汰落后產能、提升整個行業的競爭力,這招可謂一擊即中,值得點贊。
受制于國家的能源形勢以及順應全球的環保潮流而刮起的“新能源”風潮,在時間的洗禮下,確實需要做出改變了。而不少還在靠補貼續命的“垃圾”企業以及真正認真造車的企業們,也會分別得到不同的下場。而對于消費者來說,絕對是一顆“定心丸”。相信借此調整,整個中國汽車行業也會變得更理性吧。(文:太平洋汽車網 秦子鈞)
編輯推薦閱讀:
>>點擊查看今日優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