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銷400萬輛是什么水平?解讀長城汽車2025年戰略
【太平洋汽車網 行業頻道】去年,長城汽車的一部微電影《長城汽車挺得過明年嗎?》在網絡出圈,片中董事長魏建軍親自擔任男主角,發出了擲地有聲的“不變革,就等于自我滅亡”感言。
一年過去了,2020年成績還不俗的長城依然在居安思危:在技術新革命下,窗口期稍縱即逝,外資品牌加速轉型,這使得中國品牌領跑新賽道的機會只有一次……
對于已經挺過今年一半的長城汽車來說,下一步就必須思考如何挺過未來。
在6月28日開幕的長城汽車2025戰略發布會和第八屆科技節上,它對外透露了些最新動向和規劃,其中最引人關注的莫過于要在2025年實現全球年銷400萬輛的目標,新能源車將占據80%。
400萬輛是什么概念?參考去年,自主品牌一哥吉利全年銷量為132萬輛,而長城汽車全球銷量為111.16萬輛,其中海外市場累計出口新車7.01萬輛,這意味著長城汽車要大幅超越吉利,更要在這幾年實現銷量連翻幾番。
至于新能源車占80%的目標更是路阻且長,去年長城汽車的新能源汽車銷量57421輛,在整體占比僅為5.27%,這就要靠主打純電、混動技術的檸檬平臺以及氫能戰略的氫檸技術發力。
要極速狂飆,關鍵還是要靠一臺強悍的引擎驅動。對于長城汽車來說,“全球大布局”、“研發大投入”、“企業大變革”和“用戶大運營”四大新定位就是驅動其領跑新賽道的四大引擎。
出海已經成為中國汽車品牌的必經之路,一方面中國經濟正向著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格局發展,就汽車而言,國內市場趨于飽和,促使著車企向海外布局,比如俄羅斯、挪威、東南亞等地區和國家就具有廣闊的市場。
另一方面,出海更有利于打造品牌影響力,就連剛剛起步4、5年的造車新勢力也大舉進軍歐洲等海外市場。作為傳統車企的長城汽車更不會放過這塊蛋糕,近年來頻頻收購和建成泰國、俄羅斯等工廠,出海野心不容小覷。
目前,長城汽車已經構建了以中國為核心,涵蓋亞洲、歐洲、北美的“七國十地”研發布局;在生產方面,在海外建立了俄羅斯、印度、泰國3個全工藝整車工廠和5個KD工廠;未來還將持續布局南美、歐洲等整車項目。
作為自主品牌的三強,長城汽車擁有雄厚的資本實力和技術積淀,旗下檸檬、坦克和咖啡智能三大技術品牌,已衍生出數十款全球化車型。其中,基于檸檬平臺的第三代哈弗H6 HEV版已經在泰國上市,這也是長城汽車在泰國推出的首款車型。
至于另一大市場——俄羅斯,長城皮卡、哈弗品牌分別早在2004年、2015年就打入當地市場,2019年更是建立了集成沖壓、焊接、涂裝、總裝四大生產工藝的圖拉工廠,讓長城汽車成為第一家國外生產整車的中國車企,成為民族品牌之光。
出海,既是擴展市場的必然結果,也是政治正確的選擇。正如,魏建軍曾說:“當前的市場形勢已經決定了自主品牌要么死在國內,要么死在國外,我選擇走出去。”雖然長城汽車目前7萬的出口量僅僅占據了整體銷量的6%左右,但隨著品牌影響力和產能的與日俱增,相信這個數字還會不斷增長。
當長城汽車選擇將目標鎖定到400萬輛,就意味著必須瘋狂燒錢。按照長城的規劃,未來五年,累計研發投入將達到1000億元。這些投入將集中在純電動、氫能、混動等新能源領域,低功耗、大算力芯片和碳化硅等第三代半導體關鍵核心技,以及現代傳感、信息融合、人工智能等方面。
說人話就是這1000億元無非會花在新能源化和智能化上。
在新能源化上,不少車企在技術路線的選擇上都有所區別,日系車企專注混動和氫能,歐美車企聚焦純電動和插混。只有成年人才會選擇題,而長城汽車選擇全都要,兼具純電動+氫能+混合動力,成為全球少數堅持多線并舉的車企。
特別氫能源方面,本田剛剛宣布放棄氫燃料電池車,在玩家越來越來少的情況下,長城汽車也沒打算放棄,更是揚言要做到全球前三(現在主流玩家就剩豐田、寶馬等,做第三也越來越沒難度了)。
為此,長城建成了包括上游制氫、中游儲氫、下游核心產品的氫能一體化供應鏈生態,以氫檸技術打造的首款車型也將于今年內推出。
長城汽車氫能源戰略 | |
六大核心技術 | 電堆及核心組件、燃料電池發動機及組件、四型儲氫瓶、高壓儲氫閥門、氫安全評估、液氫工藝 |
電堆 | 第一代單堆額定功率150kW燃料電池金屬板電堆的開發,儲氫瓶質量儲氫密度達到5.7%,功率密度達到4.2kW/L以上。 |
預計2025年,第二代電堆額定功率達到200KW以上,儲氫瓶質量儲氫密度達到6.8%,功率密度可以達到7KW/L,覆蓋中大型乘用車、卡車和客車等全場景的應用; | |
產品線 | 搭載自主產品的“容易線”百輛49噸燃料電池重卡發車在即,2023年將推出首款全尺寸氫燃料電池轎車。 |
至于檸檬平臺兼備高效燃油動力、混合動力、純電動、氫能源四種動力方案,2022年常規、混動發動機熱效率分別可達41%、42%,預計2025年可達51.5%;同時搭載全球首款公開發布的9速濕式雙離合變速器,車型則覆蓋A0至D級SUV、轎車、MPV。
混動領域,即將推出拿鐵、瑪奇朵、赤兔、哈弗XY等混合動力車型,和基于縱置P2混動架構打造的3.0GDIT+9AT動力組合,應用于坦克平臺。
在新能源車最為關鍵的電池技術上,長城汽車推出了蜂巢能源,旗下產品采用高速疊片工藝,封包形式涵蓋方形和軟包。不同車型會根據定位和成本,采用不同類型的電池。
長城汽車純電動技術規劃 | |
電池產能 | 國內外動力電池新基地相繼開工建設,預計到2025年形成215GWh產能; |
電池技術路線 | 磷酸鐵鋰主打入門級及運營版車型 |
中長續航版本主要采用高性價比無鈷電池 | |
高端性能車型采用長薄化疊片工藝電芯,充電10min,續航400Km | |
電池安全 | 從電芯本體安全和系統被動安全兩方面開展技術研究 |
動力電池回收利用 | 對電池拆解破碎后通過濕法冶金提煉出硫酸鹽、碳酸鋰,進而制作成前驅體和正極材料 |
電驅動技術 | 目前已經具備35KW-220kW系列化產品,覆蓋A00-D級車型。最新研發的220kw高功率T型電橋;最高效率95%、功率密度2.4kW/kg |
長城汽車的全方位布局,可以看出其對新能源技術的篤定與底氣。從目前的政治趨勢來看,長城這一次無疑押對了風口,在今年兩會,碳達峰、碳中和被第一次寫入政府工作報告,更是將節能減排的話題推向高潮。
2030年要實現碳達峰,2060年實現碳中和,作為最大污染源之一的燃油車當然成為被“革命”的首要對象,所以需要用電動車替代燃油車,甚至發展綠氫的氫燃料電池車。
這就不難理解長城汽車為什么會將新能源的目標占比提高到80%,剩下的20%在未來也很有可能將會是由節能車構成。另外,長城汽車還提到2023年,實現長城汽車首個零碳工廠;2045年,將全面實現碳中和;
再來看看,研發投入的第二大部分——智能化。長城汽車將圍繞智能駕駛、智能座艙、智能服務,建立全棧自研能力。當前已經擁有產品數字化中心、毫末智行、仙豆智能、諾創科技4個智能化組織,擁有超過3000人的軟件團隊規模,未來將達到1萬余人。
長城汽車智能化戰略 | |
智能駕駛 | 當前已經完成NOH(高速自動領航輔助駕駛)、記憶泊車、窄道自主探路等多場景功能的量產搭載 |
2025年高級自動駕駛前裝滲透率40%以上; | |
智能座艙 | 深度域融合、硬件可插拔、軟件可復用 |
到2022年,長城汽車將逐步完成語音、視覺、導航地圖、場景引擎等多領域軟件能力 | |
智能服務 | 積極探索 “硬件預埋、軟件解鎖付費”、“軟件免費、內容付費”等新型商業模式 |
具體來講,長城汽車的智能化水平就要看咖啡智駕的實力。據此前介紹,咖啡智駕將達到L3級別自動駕駛,能實現高速、城市快速路的全場景覆蓋,包括避障變道、多車變道、城市自主變道,以及大車同行、錐筒避讓等。
單看技術介紹,談不上亮眼,畢竟有特斯拉和造車新勢力珠玉在前。而且最關鍵的是還得結合軟件算法水平和場景應用而已。畢竟廣汽新能源Aion LX、長安UNI-T等準L3自動駕駛系統其實都有一定的限制條件。
比如長安UNI-T規定速度低于40km,駕駛員才能“脫手脫腳脫眼”,而Aion LX則要在覆蓋高精地圖的道路才可使用。
除了談新能源化和智能化,用戶運營也是最近傳統車企的必修課。上汽的智己汽車想出了一套名為CSOP用戶數據權益平臺的新玩法;吉利旗下的新品牌——極氪也拿出了4.9%的股份權益支持共創,同時也推出了“我們”用戶品牌……
也不知道是向造車新勢力學習,還是行業環境倒逼,傳統車企似乎都異口同聲地說出了“用戶至上”、“用戶共創”諸如此類的話術。而長城汽車也推出了相關的用戶共創計劃:
長城汽車共創計劃 | |
1 | 把用戶的建議作用于產品企劃、產品開發以及產品驗證的整個過程 |
2 | 邀請用戶成為“服務體驗官”,參與和監督服務質量提升 |
3 | 用戶,開展實施“炮火聯盟、坦克方舟、一起創哈、千里瑪、寵愛公主”等用戶品牌計劃 |
4 | 為用戶提供商業平臺,實現品牌與用戶以及用戶之間的商機共享 |
說白了,無論是用戶運營,還是用戶共創,最根本還是因為行業內卷所導致。畢竟用戶就這么多,蛋糕就這么大,這就要車企學會去搶蛋糕,搶用戶了。對于長城汽車來說,最大的優勢就是面對各個目標人群都有精準的產品對應,包括皮卡、哈弗、WEY、歐拉、坦克、沙龍六大品牌矩陣。
企業大變革就是長城汽車對公司組織、機制、流程和企業生態的重構,形成了“強后臺、大中臺、小前臺”的3.0版本的組織架構。以面向用戶的小前臺為核心,形成“一車一品牌一公司”的組織形態,打造出了若干個運營組織。
當下新四化技術融入傳統車企,這也意味著需要帶來新人才、新思路,如何讓大象轉身是每家車企的難題。長城汽車與很多傳統車企一樣,都采用了股權激勵的手段來鞭策員工積極性。
從微電影的販賣焦慮到貓狗初戀等車型的命名,長城汽車越來越會玩營銷,也越來越愛高調,高調地曬出自己的檸檬平臺以及各種新技術。擁有新四大引擎發力的長城底氣也算充足,從底層的技術和產品,再到內部的組織架構,到外部的用戶運營,都在發生聚變。
至于年銷400萬輛的目標倒是很有火藥味,不知道吉利有何感想呢。(文:太平洋汽車網 曾惠君)
>>點擊查看今日優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