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
凱迪拉克這樣的品牌,有時候我們很容易失卻理性。我們常常將它本原的汽車屬性遺忘,而將它看成是一種與眾不同的生活方式。代表這種生活方式的符號,通常有豪華、成功、尊貴和出類拔萃。我們沉迷于品牌底蘊折射出的巨大魅力,卻忽略了它們本身品質的卓而不群。
局面正在悄悄地改變,這緣于
凱迪拉克和我們的距離正在愈來愈近。正如你所看到的,全新凱迪拉克在2004年全面登陸中國,10月底其第一款產品CTS就正式在市場銷售。作為一個品牌,我們仍然可以像以前一樣仰望,但作為一個產品,我們卻完全能進行零距離的貼身體驗。在體驗中我們會得以窺見一個本不是奧秘的奧秘:原來凱迪拉克的駕馭感受是如此完美。

讓我們先聽一下兩位公眾人物的切身感受——UT斯達康(中國)公司董事長兼CEO吳鷹說:“CTS這款車有動感堅硬的外觀,極易發揮個人駕駛習慣的動力,是一款非常適合駕乘的好車。” 而信中利投資集團公司董事長兼CEO汪潮涌則有同感:“這款車是企業家在周末和假期,在私人性的場合很不錯的選擇。動力、提速很快。空調的速度比德國車快得多,音響也很不錯”。
凱迪拉克CTS在美國被譽為“駕駛者之車”,這也從一個側面表明了其在操控以及動力性能上的卓越。我們不妨先來感受CTS 3.6升V6
發動機的強大動力,只要你踩下油門踏板,無需醞釀即可沖鋒陷陣,持續的推背感隨之而來,令人受用不盡。無論你經過多少次測試,CTS百公里的加速成績都能始終保持在7秒之內,每次的差異不會超過0.2秒。
CTS的動力性能不容質疑,因為3.6 L 高配置V6發動機具有同級車中領先的動力輸出。最大輸出
功率190kW(255hp),而且由于采用連續
可變氣門正時技術,使得發動機在各個工況下都具有充足的動力輸出,而且在2000轉時就可以達到
最大扭矩的90%,這在城市擁擠的道路上尤其重要。油門踏板的感覺很有韌性,非常貼合腳底,你可以清晰地感覺油門踏板所處的位置。在中速準備超車時,你只要稍微用力踩下油門,強烈的推背感就會隨之而來。因為CTS對發動機的噪聲進行了特別的處理,車內增加了許多抑噪的措施,即使在高速行駛中,車內依然是十分安靜的。
CTS懸架系統的設計已經不同于傳統的美式轎車,前后懸架的全新結構已經讓CTS具有純正的
跑車氣質。這樣一來,CTS在彎道上的表現技壓群雄,而且極具駕駛樂趣。由于懸架的平衡桿以及
發動機艙內特別為中國用戶配置的加強桿,懸架對于車輛克服離心力起到了很好的控制作用。雖然具有運動特質,懸架的調校還是兼顧了乘員的舒適性,對于來自地面的縱向振動消除得很好,車內乘員不會感覺到明顯的顛簸。
盡管擁有強大的馬力,CTS對于駕駛者的響應非常出色,運動型方向盤對于方向的控制很靈敏,轉向比調解得十分適中,225的寬胎的抓地力很好,使得CTS的循跡性表現突出。
CTS選用著名的5L40-E的5擋自動
變速器,同馬力強勁的發動機相配合顯得相得益彰。變速器換擋順暢,跳擋、降擋沖擊很小,平順性好,在兼顧運動性能的同時又很好的保證了車輛的舒適性能。
駕駛一陣之后,你會清晰地感覺CTS是一輛絕對運動型的豪華轎車,在你盡情享受CTS帶給你的駕駛樂趣的同時,你也不必擔心它的安全性能。其堅固的Sigma底盤在結構上更保證了強度,B柱和頭部位置均被發泡材料填充,可以充分地保護頭部。除了兩個二段式正面
安全氣囊以外,雙前座側面氣囊和雙側頭部安全氣簾可以組成一道側面保護的屏障。四通道自動分配的
ABS與TCS防滑平衡控制系統也為CTS提供了充分的主動安全。另外,外形極酷,應用高科技裝備的
氙氣大燈和氖氣
高位剎車燈也可以幫助CTS遠離危險。CTS的剎車系統采用四輪通風碟式,剎車效能高,制動靈敏及時。即便你在100公里/小時的狀態下,將制動踏板一踩到底,車輛的減速也非常均勻,整個過程驚人的平穩,車身沒有前仰后合,腳下制動踏板的回應也很輕柔,脈沖反彈力度較小,駕駛者并不會感到腳部過分疼痛和疲勞。可以保證你充分享受駕駛CTS的極大樂趣。
最近美國《ROAD AND TRACK》雜志舉辦的“七款六缸
豪華車比拼”中,
凱迪拉克CTS又一次力壓
奔馳E320、
寶馬530I、
捷豹S-TYPE、
VOLVO S80、
克萊斯勒300等名車,以其在駕馭上的完美表現折服了業界挑剔的眼光,榮登冠軍寶座。值得大書一筆的是,在該雜志評選的“總體表現”方面,CTS在加速、操控、制動、駕駛樂趣等方面都獲得了7輛車中唯一的滿分。
這顯然是最權威也是最寶貴的贊賞。與全球表現一脈相承,CTS在中國市場,因為無數擁躉的愛戴和青睞,也屢屢折獲大獎:繼高票奪得“最值得期待的車型”的巨大榮譽后,CTS又在日前揭曉的2004年度中國車市總評榜上海分榜上,當選為“2004中國年度風云汽車”。
對于中國的消費者來說,更好的消息是:2005年
凱迪拉克另外幾款明星產品SRX和XLR都將進入中國。很顯然,這些產品跟CTS一樣,都擁有令人心動的領先動力和絕佳的操控性能。它們聯袂而來,一定會讓我們對“完美駕馭”這四個字,有更為深刻、更為寬廣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