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來,汽車制造業一系列涉嫌侵權事件愈演愈烈,已經引起了社會廣泛的關注:,河北
雙環推出的
來寶一夜走紅,而后則被
本田CR-V告上法庭;這又讓人想起了
東方之子涉嫌模仿
VOLVO,閣蘿涉嫌模仿
POLO、
比亞迪的F3與
豐田花冠的外形相似等等事件。最新,又有
通用大宇訴
奇瑞反不正當競爭法,通用大宇的觀點是
奇瑞通過抄襲,以及未經授權使用通用大宇的商業秘密等手段生產QQ車,然而卻聲稱這是奇瑞自主開發的產品。
面對抄襲的起訴與輿論指責,被指控的抄襲廠家的反應幾乎一致:一是不做正面解釋;二是制造商們都不怕對方起訴,認為對方絕對“告不贏”。而另一方面,對掏出血汗錢,下大本購買汽車的廣大消費者,卻絲毫沒有提及。對此,我們暫且撇開起訴的勝負不談,只說說廠家這種抄襲到底傷害了誰?廠家嗎?是消費者吧。
對老百姓來說,買車可不是個小數目。之所以下決心買,一方面是追求汽車的使用價值所能帶來的生活上的便利,另一方面則是出于對自我滿足感、成功感和社會認同感等的追求。汽車的質量和外形恰恰滿足了消費者這兩方面的追求。在這兩個重要的方面,我們來想想,一部涉嫌通過抄襲生產的汽車,會給消費者帶來多大的損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