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買車 會挑中誰原創
政府采購,即國家各級政府為從事日常政務活動或為了滿足公共服務的目的,利用國家財政性資金和政府借款購買貨物、工程和服務的行為。我國的公務車政府采購制度正式開始于1999年,對各級干部座車如何配備、排量和價格都作出了明確規定。政府公務車的采購對中國的汽車業發展起到了重要的影響:政府采購的巨大“蛋糕”數十年來吃“肥”了一批國外品牌企業,引導了中國第一批私家車消費潮流。
如今,政府公務車采購開始向國內品牌、自主品牌傾斜,多達數十款的自主品牌進入了“2009-2010年中央國家機關汽車協議供貨汽車廠商名單”,然而,他們能否真正被采購?向自主品牌的傾斜行為,又能否幫助我們的自主品牌企業發展壯大?
公務用車風云變幻60年
“所謂公務車,是指國家財政出資購買的,用于政府事務的車輛。建國以來,隨著我國經濟突飛猛進的發展,政府公務用車也在不斷改革。具體來說,可分為四個階段。”中國人民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李文釗博士在接受《環球人物》雜志記者專訪時,對政府用車的歷史變遷做了詳細解說。
第一階段:物質匱乏,百廢待興(1949年-1978年)
新中國成立后,我國效仿蘇聯,建立了公務車使用制度。汽車作為一種生產資料配給政府官員,嚴禁私人購買。當時一種說法是縣團級以上干部才能乘坐轎車。但實際上,這種待遇也只有到了上世紀80年代末才真正被縣團級享受到。
在建國初期,國家領導人坐的車輛許多是解放戰爭時期保存下來的。比如,毛澤東在1949年進入北平閱兵時,乘坐的就是繳獲過來的敞篷吉普。
建國后,隨著一汽等中國本土汽車廠的建立,中國開始制造自己的汽車。此時,公務車以蘇歐采購與國產汽車相結合。進口公務車的使用僅僅限于省部級以上的干部,其它級別的機關基本是以吉普等車型為主。
當時的高檔“進口公務車”莫過于裝備8缸發動機的蘇聯吉姆牌轎車。這種車最初是供國家領導人使用的,后來配備給副省級以上干部。類似車型還有波蘭產華沙204轎車,蘇聯伏爾加M21轎車、勝利M20轎車等。國產的轎車包括紅旗轎車、上海牌轎車、北京212吉普等。
第二階段:初步發展和混亂期(1978年-1994年)
改革開放初期,作為重要生產資料的汽車依然實行計劃生產,統一調度,統一分配,并沒有馬上進入大眾消費領域。由于對各級政府部門擁有車輛的管制放松,再加上合資廠商生產遠遠不能滿足需求,因此,大量的轎車進口在所難免。這個時期是公務車采購的第一次大規模發展時期。但是,由于缺乏統一的管理,財政資金浪費較為嚴重。
數據顯示,1984年全國進口的轎車、面包車高達20萬輛,耗資近20億美元,超過了前30年的總和。“八五”期間,全國公車耗資720億元,年遞增27%,大大超過了GDP的增長速度。
這一階段,最早風行的是日本車,比如豐田皇冠、尼桑藍鳥、公爵王等等。隨后是桑塔納和奧迪。1985年,中國引進了第一個世界著名汽車品牌桑塔納,到1993年取消汽車控購前,國產桑塔納全部由原國家計委和全國各省市區計委統購統分。1988年,奧迪授權中國生產奧迪100,第一年生產了近500輛,它迅速為公務用車所青睞,此后,民間便有了“大小是個官,都坐四個圈”的說法。
第三階段:定規建制期(1994年-2002年)
1994年,《關于黨政機關汽車配備和使用管理的規定》出臺,我國逐漸制定了公務車配備具體標準。對于不同層級干部的座車配備第一次有了排量和價格的限制。1999年,我國更明確規定了不同層級干部的車輛配備標準:部長
級和省長級干部配備排氣量3.0(含3.0升)以下、價格45萬元以內的轎車;副部長級和副省長級干部使用排氣量3.0升(含3.0升)以下、價格35萬元以內的轎車;黨政機關的其他公務用車一般配備排氣量2.0升(含2.0升)以下、價格25萬元以內的轎車。同時,第一次提出政府采購的概念,不過,這時候的政府采購還基本屬于零散式的采購,各個單位需要什么,就報批什么。
第四階段:程序完善,依法采購(2002年-至今)
2002年6月29日出臺的《政府采購法》,從法律上對公務車采購做出了更加明確的規定,使得政府采購第一次有法律可循,政府采購向集中采購轉變,讓采購更規范,更透明,更經濟。在政府采購法中規定,集中采購要通過集中采購機構來進行,因而獲得政府采購的前提是進入集中采購機構公布的采購目錄。
2006年10月,財政部聯合環保總局發布一項綠色清單,就公車采購而言,該清單規定只有“東風標致、東風雪鐵龍、NISSAN(日產)、思域、奧迪A6和奧迪A4、寶來、捷達、開迪(Caddy)、現代等九大品牌的車型獲得中國環保標志產品認證。
然而,遺憾的是,這份清單中沒有一家本土企業的產品入圍。或許意識到了這點,到2009年的第四份綠色清單,便逐漸加大了本土企業品牌的數量。不過,自主品牌仍面臨尷尬:入圍只是獲得采購資格,并不必然表示政府機關一定要進行實際采購。從某種意義上講,自主品牌似乎只是獲得了一種名份。
奧迪、紅旗、桑塔納,這些采購名單上的老品牌
名氣有了,形象老了
政府采購對于企業和品牌來說,會帶來什么呢?
以奧迪為例,汽車評論人向寒松認為:“奧迪在公務車市場的銷量只占其總銷量的20%左右,但因為‘官車’形象的示范作用,直接刺激了其在私人用車市場上銷量的增長。”
“入圍公務車采購,除了直接的經濟效益外,還因為政府采購對于汽車品牌的正面影響有很大作用,并對機構和私人購車市場有明顯的導向和示范功能。”李文釗博士認為,入圍公務車采購名單,對汽車企業總體來說,好處極大。這個觀點獲得了奧迪方面的認可,一汽-大眾奧迪事業部公關總監盧敏捷表示,奧迪是公務車的重要采購對象,在私車市場,奧迪同樣深受消費者歡迎。
然而,成也蕭何敗也蕭何。李文釗博士進一步介紹說,除了積極的正面效應,固化的品牌形象也為奧迪帶來了些許困擾,“即便是今天,奧迪還是沒有擺脫這樣符號化的印象。從品牌角度看,奧迪的形象受制于公務車的影響”。
除了奧迪,另一款為人們所熟知的公務車品牌就是紅旗。一段時期以來,紅旗轎車被認為是一個“歷史悠久、中規中矩并且樸實內斂的汽車品牌”,這與其已有50年歷史的國賓車形象不無關系。
總的來說,進入政府采購名單,有兩方面的好處”,中央財經大學政府管理學院的教授徐煥東說,“一是提升企業品牌形象。二是培養起了未來私家車市場的品牌消費導向。“比如說,上世紀80年代,很多先富起來的人在買車時,選擇買桑塔納,原因很簡單:想開和政府官員同樣的車。”
但與此同時,這些政府采購的老品牌也有負面的效用:由于政府采購的選擇比較單一,只有幾個品牌,因此這些品牌基本上都能保證銷售量,這也間接導致了老品牌如奧迪、桑塔納等,在技術研發上并不熱衷。徐教授說:“桑塔納2000是當時熱銷的車型,可是經歷了十多年的發展,只推出了桑塔納3000和桑塔納志俊,但是這些都不能稱得上是一款全新的產品。如在志俊車型上,仔細觀察可以發現無論其前臉、車尾,還是前后燈光,都是似曾相識。可見因其長期以來不缺乏市場份額,導致研發力度非常小,間接造成了這一品牌的衰弱。”
新進入采購名單的自主品牌
準備好了,機會來了
在此次中央國家機關采購名單上的30余家汽車供應商中,自主品牌的數量已接近一半。除了自主品牌一貫占據優勢的越野車和面包車外,轎車領域也有上汽的名爵、榮威,一汽的奔騰,長安的悅翔、志翔、杰勛,比亞迪的F3、F3DM以及吉利的金剛、遠景,奇瑞的A5、A3、旗云、東方之子,長城炫麗、酷熊等多達數十款的自主品牌。
政府采購一直是汽車市場的一塊巨大蛋糕,也是引導產業發展的重要因素。據公開資料顯示,2001年全國政府公務用車采購數量為40322輛,金額為70億元人民幣,這個數字逐年遞增,至2008年已漲至800億元。另一方面,政府部門的采購用車已占據國內轎車市場三成左右的份額。因此,公務車市場一直是眾多車企無法割舍的重要市場,是各汽車生產企業品牌提升的機會,如果政府采購對自主品牌足夠重視,將產生強大的示范效應。
有人提出“中國自主品牌的安全系數不高,因此在政府采購上有局限性”。徐煥東教授講到這點時非常激動:“現在買自主品牌汽車的大多是老百姓,難道老百姓的命就不值錢嗎?只有政府加大采購力度,大力扶持自主品牌,他們的銷量好了,才有更多的錢去研發,去提高品質,否則沒人支持,自主品牌永遠也發展不起來!”
“熟悉汽車制造業的人們知道,長期以來自主品牌汽車通常都局限在經濟型車領域,這是造成政府采購基本被合資品牌所壟斷的主要原因。”徐煥東說。如今,自主品牌產品線更加豐富,一些中高端車型在質量上也有大幅提高,因此也能夠比較多地進入政府采購的名單之中,這就證明自主品牌和合資品牌的差距已經在逐漸變小。
因此,此次最大的利好消息是,國家要求政府采購向自主品牌傾斜。而一旦這一目標實現,將會對中國汽車業產生深遠的影響,中國的自主品牌將迎來汽車業的春天,而自主品牌的科技含量和自主創新都將大大提高。
吉利汽車常務副總裁王自亮表示:“公務車采購對自主品牌進行政策傾斜,對于包括吉利在內的自主品牌車企,都是利好消息。吉利汽車此前政府采購數量較小,規模較大的只有杭州某部門幾十臺車,我們當初剛得知這種傾斜措施后,感到比較振奮。”“但最終公布的《汽車產業調整和振興規劃》初稿中關于‘公車采購自主品牌占50%以上’的措施最終還是在終稿中被刪除了。這樣就增加了操作層面的難度,吉利汽車對此表示遺憾。”
奇瑞汽車則相對樂觀得多。“在最近推出的各項汽車產業政策中,國家鼓勵、扶持自主開發、自主品牌的導向非常明確。特別是政府采購這部分,中國領導乘坐中國轎車的時代必將到來,奇瑞必須為此做好準備。” 奇瑞汽車副總經理楊波表示。
采購人員最關心的是價格
采購環節究竟是怎樣的?如何才能在同級別的車型中確定采購的車型?這些問題一直困擾著記者。幾經周折,記者終于采訪到了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中直機關政府采購人員。
“2009年以前中央國家機關汽車協議供貨采購項目采用的是公開招標的方式,而今年協議供貨則采用了競爭性談判的方式。一是為了確保價格,二是為了嚴格把控售后服務的質量。我們對自主品牌汽車非常重視,單獨列出來作為參考對象。”該人士說。
“在車型質量、性能、服務都差不多的情況下,我們采購人最關心的是價格,因此,目前政府采購把價格優惠率作為評審最重要的標準。對供應商來說,車型價格優惠率越高,入圍的可能性就越大。”
來自山東省濟南市某機關政府采購人員說:“其實越是寶馬、奔馳這樣的高端車,淘汰率越高,我們今后采購的主要方向是面包車和1.8L排量以下的車型。從2008年開始,我們采購的1.8L排量以下的車型已經大幅增加。”
徐煥東教授則認為,政府采購人員也很無奈。現有的政策法規不健全,名義上公開招標,實際上變成一個品牌的幾個代理商之間的競價,這種現象很不正常。此外,《政府采購法》規定應當采購國貨,可對國貨的認定國家又沒有統一的標準。
在大部分歐美國家中,政府在采購公務車時往往比較傾向于本國品牌。同時,公務用車也往往以比較普通的警用車、市政用車為主,比較少用豪華車。徐煥東說:“美國政府公車數量受到嚴格控制,聯邦政府一個上千人的部門,公務用車往往只有幾十輛,州政府的公車數量也不多,不少市政府可能只有幾輛甚至沒有一輛公務車。”
美國公務車中,出于安全因素,美國總統、副總統、國務卿、國防部部長等少數高級官員的車輛有較高特權。其他高級官員包括多數部長、國會議員或是州長,上下班都開私人汽車,只有參加公務活動時才可以用公車。美國政府的公務車會在車牌上注明只能由政府使用,有的車身上也會噴涂“政府用車”字樣,公務車外出就和普通汽車一樣遵守交通法規。
當然,以國內目前的情況而言,大幅度減少公務用車顯然是不現實的,但在公車的采購中,在同等質量下,對自主品牌以及環保節能小排量車型和新能源汽車有所傾斜,應該是比較務實的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