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質量文化”:消費者維權的“盾牌”
拜“豐田召回”事件所賜,汽車質量問題史無前例地成為今年3.15維權的主題熱點。而遠未平息的豐田事件背后,中國消費者是不是應當開始另一種思考。
如果不是“豐田事件”引發的“多米諾骨牌”式傾倒,汽車質量問題將始終成為消費者敢怒不敢言的常態而一直存在。尚未成熟的中國消費者對家轎質量問題多數處于默忍狀態,這也是導致中國汽車市場整體質量觀念不高的根本原因。當我們興高采烈地宣揚自已成為世界第一大汽車市場的同時,是否也該冷靜思考一下這些凸顯出來的中國汽車市場“質量文化”現象。
自主品牌遇質量大考
近年來我國自主品牌發展迅猛已是不爭事實,但我們不得不承認:無論是品牌、質量間或消費者的認知程度上,都與合資大品牌有不小的距離。
搜狐汽車針對兩會推出的“尋找汽車強國路線”的專題報道中,不少汽車業內專家都提及了“汽車強國”的概念。然而大家都意識到,雖然在產銷量上中國已經算得上是第一大市場,但是距離真正意義上的“汽車強國”則僅僅是“萬里長征第一步”。這其中,尤以自主品牌的“質量”為關鍵因素所在。
就拿占據主流中級車市場的十萬元家轎為例,如果準備購買十萬元家轎,那么選購新寶來的一定比選購海馬3和中華駿捷的要多。因為不管品牌歷史,還是技術性能,新寶來都略勝一籌,并且新寶來還一脈相承了德系車良好品質和口碑。誠然,愛國之心人皆有之,但在自己花錢選購家轎時,消費者還不能將滿腔的愛國熱情完全的抒發在自主品牌上。由此可見,自主品牌汽車在質量提升上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毋庸置疑,2010年對于中國汽車市場是個特殊的挑戰,09年由于政策導向拉動的銷售熱潮,在優惠殆盡全憑市場消化和調節的今年必將趨于平靜。由于長久以來自主品牌對于質量要求一直不高,質量體系也不夠健全,甚至連召回制度都不及“豐田”等合資大公司這般嚴謹,今年面臨的“質量大考”對各個自主品牌車企來說都不會是一個輕松的話題。
消費者舉質量大旗
前不久的《華爾街日報》刊登了一篇題為《豐田所失未必是中國車企所得》的評論。文章不僅指出了 “中國汽車生產商缺乏的正是一種濃厚的質量文化,和一套保證每件出廠產品一直高度可靠的制度”,并且認為中國消費者中也普遍存在著質量文化缺失的問題。
不可否認,以2009年為例,中國的購車者中有近7成是第一次把汽車開回家,所以,他們對汽車質量的容忍度是非常高的。而正是這種容忍度使得“中國車主很少經歷引擎失靈或車軸斷裂等重大故障,但他們面臨著各種各樣的長期煩惱,像車窗關不攏,門把松動,供暖不足或風噪聲太大等等”。也正是這種容忍讓自主品牌的質量憂患意識不夠強大,也讓中國整個汽車市場的質量文化舉而不堅。
要想讓中國真正成為汽車強國,從消費者的層面來說,就要時刻高舉“質量大旗”,增強自身的質量觀念,也敦促自主品牌追求更高的產品質量,并且像信賴其他車系如德系車那樣信賴自主品牌,給他們成長的機會和空間。
固然,目前尚且做不到將自主品牌和合資大品牌同等看待,但至少越來越多的理性消費者已經開始“在質量面前一視同仁”。他們會信賴德系車的高品質和安全性,也會認可奇瑞A3的五星碰撞實力;會為了高性價比選擇新寶來,也會為了比亞迪F3的超大空間而買單。由此可見,只要自主品牌將“質量”扛在肩上,消費者也必然會將它高高舉起。
重新審視競爭激烈的中國汽車市場,且不提因“豐田事件”而稍顯羞澀的卡羅拉,單單反思為什么像德系車新寶來這樣的主流家轎能夠在中國汽車市場和普通消費者的心中占據重要的地位,就會不得不驚嘆“質量文化”的神力。
其實,中國消費者“質量文化”意識興起,逐漸重視汽車質量,不僅可以促進自主品牌車企的發展,也是消費者保護自身的一個盾牌。歸根到底,車是開進消費者自己家里,在車企必須為消費者負責的同時,消費者也要勇敢舉起“質量文化”的盾牌,維護自己的權益。
>>點擊查看今日優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