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林高手講究后發制人,日產似乎也深諳此道。面對咄咄逼人的競爭對手,日產中國的計劃一旦失敗,將很難在中國市場立足 “2009年之前,日產汽車將斥資超過1000億日元(8.42億美元),研發專門在中國等發展中國家投產的微型汽車。”日產汽車這一舉動,令業界刮目相看。
在日產看來,這一斥資將是今后走向低端市場與生產優質汽車間取得平衡的源泉。這是因為,在中國“限小”解禁后,微車的銷售會全面上揚,面對可能來臨的微車旺銷,這是日產有備而來。
“日產想進入微車市場,做成中國最大的汽車品牌,是日產雄心勃勃的目標。”資深汽車分析師陳虎山2月21日告訴《財經時報》。
換擋前進
中國微車市場“解禁”后的敏銳判斷,是日產汽車換檔之行的利器。對于2009年之前,日產汽車將斥資事宜,進一步說明日產汽車對中國市場進軍的一個新信號。
盡管1996年,日本陷入經濟危機,直至1999年底,日產汽車都肩負巨額虧損,由此縮減了對于中國業務的投資。但幸運的是控股日產的
雷諾在2000年派出的卡洛斯。戈恩(現任日產總裁兼首席執行官)挽救了整個日產。
作為第一個中國的投資項目,按照戈恩的“重建計劃”,將目標瞄準了中國市場——
鄭州日產。
鄭州日產的調整,為日產與東風的合作奠定了談判基礎。從此,日產的中國戰略緊密地與日產全球戰略聯系在一起。
而在中國市場上,與同樣來自日本的
豐田、
鈴木相比,日產被拋在腦后。在此情形之下,日產不得不通過與
雷諾結盟。到2004年中國車市陷入低谷,合資公司雙方之間的矛盾開始凸顯。2005年,
東風日產開始奮起直追,一度成為中國車市的“黑馬”,實現產銷15.8萬輛,相比2004年6萬多輛的成績,整整增長了160%。2005年也因此被媒體譽為“
東風日產年”。
根據當時雙方合作設想,“在中國合作制造一款經濟型轎車。”如今,戈恩這個設想正在提速。
在戈恩看來,中國市場是日產最重要的市場之一。“我們的目標是在2008年使中國成為日產的第三大市場,并且通過和東風的合作,使在中國的銷量達到50萬輛。”
目前,日產已成功完成了其“180計劃”(自2004年10月至2005年9月,全球銷售臺數增加100萬輛),開始實施的“日產增值計劃”中,根據這一計劃,2008年的銷售目標是420萬輛。
而投產微型汽車是日產在中國后發制人,成為其在中國乃至全球發展的關鍵所在。日產汽車表示,公司將開發面向中國、巴西、俄羅斯、印度這一新興潛力市場的全球戰略車。“計劃2009年實現上述地區年產約60萬輛1000cc
排量低價車的目標,總投資額將超過1000億日元,將擴大與法國
雷諾之間的合作。
為何轉型 “在過渡期間,中方與日產曾在市場策略、管理方式上存在分歧。”東風日產的掌門人中村克己坦率地對《財經時報》說。
那么,究竟是產品還是管理,給東風日產帶來了巨變呢?
日產復興計劃始于2000年4月,為期3年。繼復興計劃之后,日產又推出了“180計劃”。但與
豐田和
本田比較,日產還是差了一步。統計表明,在2001財務年度上,半年日產已實現6.3%的經營利潤率,而豐田的經營利潤率為7.7%,
本田為9.0%。
用戈恩的話來說,“復興計劃”與“180計劃”并不單是一個計劃,而是一個重塑日產品牌的過程。“如果沒有真正發現問題,一切還只是零。”
事情的發展就與戈恩說的一樣,2004年的車市低迷不期而至。
同樣作為中方和日方合資的東風日產亦難幸免。由于中日雙方溝通成本增加,加之中國市場的變化之快,東風日產不得不將落地4年的藍鳥劃入“老車型”之列,讓藍鳥旗艦型擺脫了“豪華”的影子。
這一舉動被東風日產解讀為“務實”。如今,
天籟與
頤達、
騏達上市后一直保持火爆,就是一個很好的佐證。鑒于此前不佳的市場表現,也凸現了東風日產本土化管理的重要性。
跡象表明,
天籟、頤達與騏達的火爆,引領日產啟動“增值計劃”。
繼“復興計劃”、“180計劃”之后,2005年4月日產啟動了“增值計劃”, 其目標是,到2008年全球年度銷量達420萬臺,而中國則是該計劃中重要的板塊。
為謀求加速中國的擴張,“引進3款新車,并不是說明現在有國產計劃,但我們相信,日產的技術和產品的實力。”接受《財經時報》采訪的中村克己信心百倍。這是因為中國目前的市場,還沒有一個廠家確立固定的領先優勢,日產顯然有著很好的機會。
按照“增值計劃”,在2007財年結束時,日產將向全球發布28款全新型號的日產和
無限品牌車,并達到全球年銷量420萬輛的目標,包括中國在內的海外市場增加35萬輛。
這種欲望彰顯了日產在中國的野心。“在中國這個未來全球第三大市場上,日產決不能有絲毫的閃失。”中村克己強調,日產將斥資1000億日元進軍中國微型市場,就是下一個“雄心勃勃”的行動。
欲后發制人 武林高手講究后發制人,日產似乎也深諳此道。面對咄咄逼人的競爭對手,日產中國的計劃一旦失敗,將很難在中國市場立足。
2006年中國汽車市場將再顯景氣,小排量解禁這一新政便說明了這一點。自從最近發改委等六部委聯合下發了《關于鼓勵發展節能
環保型小排量汽車的意見》之后,關于小排量車的談論便此起彼伏,這為汽車
廠商的發展拓寬了領域。
不過在短短幾年,中國微車市場的變化無常:從
長安、
哈飛、
昌河、
五菱和天津大發的“五子登科”,到
長安、
五菱、哈飛、
昌河的“四小天鵝”,再到長安、五菱、哈飛“三駕馬車”,現在已是長安和
上汽通用五菱之間的“雙雄會”。
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統計顯示,小排量車在2005年銷售排行榜上已占據半壁江山,國產
微型車銷量超過100萬輛,前5家企業的銷量之和占總銷量的95%以上,產銷集中度非常高;而長安和上汽
通用五菱分別達到30萬輛的經濟規模,市場份額近70%。
一項調查顯示,目前小排量車擁有者占32.9%,大排量車擁有者占17.1%。中國汽車工業咨詢發展公司首席分析師賈新光說,如果有技術做保障,小車也能做出高質量。比如在國外的一些
小型車,前氣囊、側氣囊、
ABS等安全設施,一樣不缺。
對于微車的發展前景,長安董事長尹家緒認為,微車因其經濟性、方便性等特點,一定會成為中國汽車消費的主力車型。東風日產也承認,微車是中國未來消費的一種趨勢。日產發力微車市場,同時也是日產中國計劃真正提速中國市場的一枚重要棋子。
盡管微型車占據絕大部分市場份額的依然還是國產微車,但說不定哪一天,東風日產的微車也會占據一席之地呢?因為日產這次計劃要在微車方面試水,鉚足了勁,就是等待這個春天的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