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少出口經營主體數量
汽車出口市場出現的混亂現象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出口經營主體一哄而上造成的。據海關統計,2004年,我國共有705家企業有汽車出口記錄,去年上升至1009家,同比增加43.1%。
鑒于此,商務部將對汽車生產企業實行出口資質管理,對汽車出口企業實行生產企業授權管理,以剔除那些資質差的出口經營主體。根據企業提交的申報資料,符合條件的企業將進入“具有出口資質的汽車生產企業及其授權的出口經營企業目錄”。未列入目錄的企業,將不得從事汽車出口。
據記者了解,汽車生產企業出口汽車整車,必須通過發改委汽車生產準入考核并已在《車輛生產企業及產品公告》中公告,同時要通過國家強制性產品認證和ISO9000等國家承認的企業質量管理體系認證。
另外,上一年出口額或國內市場銷售數量也必須達到一定數額。目前尚不清楚具體限值。不過,2005年對摩托車出口的相關規定是,上年出口數額少于50 萬美元或國內市場銷售數量不少于3萬輛。
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市場貿易委員會秘書長張伯順表示,目前汽車整車出口已經出現了前幾年摩托車那樣的到處亂出口、出口秩序混亂的局面。因此,不排除采取類似措施來規范汽車出口。
對于汽車出口企業,必須獲得具有資質條件的汽車生產企業的授權才能出口授權企業生產的產品。按照規范摩托車出口秩序的規定,每家具備出口資質的摩托車生產企業最多只能授權5家出口企業出口其產品。業內人士分析認為,汽車生產企業能夠授權的出口企業數量也不會太多。由于目前的汽車出口主體多數都是出口經營企業,因此,新的辦法執行后,汽車出口企業數量將大幅減少。
規范出口成本
低廉的價格是中國汽車打開海外市場的金鑰匙。不過,這把鑰匙的含金量正在逐漸下降。除了少數汽車企業出口平均單價逐年上升以外,大多數企業出口價格一年比一年低。而汽車進口價格卻在逐年提高。
據商務部統計,1999年至2005年,中國汽車整車出口平均單價從1.61萬美元一路下降到0.91萬美元,小轎車出口均價更低,去年為0.87萬美元,今年1-4月降到了0.71萬美元。
另外整車進出口價差也逐年擴大,其中小轎車進出口價差變動最為明顯。去年1-10月,小轎車進出口價差為3.5倍,今年1-4月則擴大到5.3倍。中國出口的汽車價格普遍低于跨國公司同類產品價格,有些甚至只及對方十分之一。
“目前中國汽車出口的激烈競爭很大程度上都來自于國內企業本身,所以防止汽車出口價格的急劇下跌根本上還是要規范出口汽車成本。”
張驥表示,目前的中國汽車出口價格只考慮了部分成本,而環保、土地、社會責任等其他成本都未計算在內。今后要考慮將這些成本攤入汽車價格中。
另外,正在征求意見的《不正當低價出口行為調查和處罰規定(暫行)》(修訂草案)也將抑制不正當的低價出口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