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南汽集團最近剛剛宣布美國設廠生產MG品牌車型
中國汽車還沒往美國出口幾輛,比美國汽車進入中國的少多了,美國就已經開始叫喚了。美中經濟與安全評估委員會7月17日在美國汽車產業大本營密歇根州(底特律就在這個州)舉行聽證會,特邀密歇根州參眾兩院議員和汽車產業的代表到場。這個聽證會的結論竟然是:中國汽車產業興起對美國汽車和汽車零部件領域產生了巨大影響,美中汽車產業是在“不公平基礎上”競爭的。這對于連一兩個像樣牌子都還沒有的中國汽車業來說,簡直就是天大的笑話!
指責中國汽車業“不公平競爭”
近年來,在美國新聞媒體上常能聽到美國主要汽車制造商出現巨大虧損,導致關閉工廠、裁員、削減員工薪資等“噩耗”。不過這次,美國的議員把這些倒霉事的罪過通通怪到了中國頭上。聽證會上,美國會眾議院共和黨議員麥科特爾指責中國在4個領域里搞了不公平的競爭,包括“不公平地操控人民幣匯率,侵犯知識產權和仿冒品猖獗,大規模傾銷產品,以及不遵守國際標準、不履行世貿組織義務”。
美中經濟與安全評估委員會副主席巴塞洛謬甚至舉了“實例”,稱該委員會前不久到中國一家汽車制造廠進行實地考察,結果發現中國企業得到了政府多方面的特別補助,人民幣的價值被大大低估。這樣的指責一定會讓中國汽車業的老總們感到莫名其妙。
聽證會主席布魯門撒爾則對中國汽車零部件出口額近年來的巨幅攀升表示不滿。2005年美國從中國進口零部件總值達54億美元,比2004年增加39%;2005年美國出口到中國的汽車零部件總值為6.23億美元,比2004年減少2%。2005年,宣告破產的美國主要汽車零部件供應商超過十幾家。
不過,耐人尋味的是,在周一舉行的聽證會上,美國汽車制造業三巨頭——通用、福特和克萊斯勒,沒有一家派代表到場。
指責沒有根據
這不是美中經濟與安全評估委員會第一次批評中國。自2000年成立以來,該機構就不斷舉行與中國有關的聽證會,而相當多的聽證會一上來就對中國“很不客氣”。
美中經濟與安全評估委員會是美國國會直屬的一個政策研究機構,成員都是有豐富經驗的專業人士或行政官員,有的會說流利的中文。委員會由12人組成,任期兩年。自2001年起,該委員會每年都提交并發表一份給美國國會的報告,為國會審議和采取對華政策提供依據和政策建議。由于這個委員會的最初建立就是為了平衡給中國永久最惠國待遇,因此給中國制造些別扭,似乎成了這個委員會的天職。這個委員會的報告曾因指責聯想集團并購IBM個人電腦業務威脅美國安全而名噪一時。它還曾就中國的貿易政策、知識產權保護以及其他貿易問題多次聽證。
不過,他們對中國汽車業,尤其是汽車零部件產業的指責,顯然過于出格了。
中國奇瑞公司去年宣布,借助與馬爾坎姆·布雷克林的合作,2007年奇瑞將開始向美國出口轎車。但奇瑞公司董事長尹同耀對記者表示,目前與美國的合作正在操作中,還沒有一輛整車賣到美國,奇瑞汽車真正出口到美國最早也得明年。今年1月的底特律國際車展上,吉利也展出了“中國龍”和其他幾款打算從2008年起向美國出口的車型,然而,那臺售價一萬美元的轎車,在安全性和排放方面還未達到美國標準,因此參展更多的是展示其進步神速和進軍國際市場的信心。可以說,中國真正的轎車出口目前幾乎沒有,如何沖擊美國汽車產業?
美國汽車零部件業的萎縮,原因也在其內部。近年來,美國汽車三大巨頭通用、福特、克萊斯勒的市場份額不斷下滑,尤其在北美的銷量持續下降。為此,三大公司不停地搞優惠促銷,造車利潤越來越薄。為降低成本,整車公司只能要求供應商不斷降價。這逼得供應商不得不去勞動力成本低的地區采購價格低廉但質量相等的零部件。巨大的勞動力成本差異像不可抵御的磁場,把美國公司的目光引向了中國。
然而,就算在華采購是大勢所趨,美國人現在“如臨大敵”也完全沒必要。目前美國公司在華采購量微乎其微,大部分用于售后維修市場,為整車配套的比例很小。福特、通用雖宣稱未來幾年在華采購零部件將達100億美元,但這種大規模采購要變成現實仍需一個緩慢過程。況且,這三大公司目前采購的零部件絕大部分用在其在華合資企業中。如最早提出“要在華采購10億美元零部件”的福特公司,目前購買的零部件多用在長安福特和江鈴等合資企業生產的汽車上。從這個角度說,美國人應該高興,因為在華合資企業引進生產的車型許多核心零部件都是進口的,對包括美國在內的許多國家的零部件企業發展都能起到拉動作用。
中國汽車業仍很弱小
雖然許多專家認為,中國生產的汽車零部件已大批進入美國市場,中國出口汽車到美國也為時不遠了,但中國汽車仍不足以威脅美國汽車業。
美國《汽車新聞》雜志的編輯克雷特曾表示,即使外國公司利用中國的生產條件在華生產汽車并返銷美國,對美國的汽車市場產生的影響也可能不大。在他看來,在華建廠的外國汽車公司將汽車從中國運往美國銷售,只是降低生產成本的做法。真正會沖擊美國汽車公司和汽車市場的,是中國推出自己的過硬的汽車品牌,就像日本和韓國一樣。
但是,克雷特認為,從中國汽車公司現在的狀況來看,這一天還是相當遙遠的。克雷特說:“中國還沒有真正的屬于本國的汽車工業。那些擁有公認品牌和公認的獨立產品的制造商,至少在現在看來,還非常有限,非常零散。這些廠家也非常缺乏資金,無法研制完整的產品系列,更談不上出口了。中國公司只有和外國廠家合作才能夠考慮汽車出口。”
實際上,國內汽車業的發展也在證明這一看法。在過去,國際汽車巨頭來中國投資的主要原因是“勞動力成本很低”,因此可以“全國制造,全球銷售”,然而中國日益龐大的“中產階級”隊伍為汽車銷售提供了巨大的市場,因此目前外國汽車巨頭在中國投資的主要目的是“面對本土消費者”。
中國經濟的迅猛發展,不僅為國內汽車業提供了機會,也為包括美國在內的國際汽車業提供著巨大的機會。這一點,美國的有識之士已經認識到,美國全國制造業協會在其推出的2005年貿易議程書中指出,中國作為世界主要經濟體的興起給美國制造業提供了增加出口和投資的機會,但是中國在美國對外貿易中的潛力,遠遠沒有被美國的制造企業以及政策制定部門所認識;對于美國制造商來說,中國市場的潛力還沒有充分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