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田、日產以及豐田等日系汽車巨頭們正采取提高零部件供應率(即國產化率)的方式,加速搶占中國市場。
“本田已在廣東佛山成立一個零部件工廠,生產變速箱等動力總成,預計2007年投產。”昨日,本田中國的朱琳杰告訴上海證券報,該工廠注冊資本金為9000萬美元,預計投資規模為9800萬美元,屆時年產量達到24萬套變速箱。
朱琳杰表示無法透露具體的采購數量,但近年來兩大合資企業的國產化率不斷提 高:廣州本田的雅閣國產化率已經達到85%左右,飛度和思迪國產化率在90%以上;東風本田的思域國產化率在70%以上、本田CRV的國產化率在65%以上。本田的大部分國產車型遠遠超過60%的國產化率。而按國家相關規定,國產化率達到60%即可享受較低進口零部件關稅。
日產汽車公司也在加快中國的國產化步伐。2005年,日產在華合資企業的國產化率為60%左右,今年夏天起,日產將發動機零部件的鑄造加工移至合資企業附近,以提高國產化率。
近年來,加大新車投入速度的豐田亦擬提高其國產化率。今年5月,廣州豐田生產的凱美瑞已開始采用當地生產的發動機,天津一汽豐田亦計劃提高國產化率。目前,豐田的零部件大部分購自于在華的集團下屬子公司。未來,豐田將繼續提高對15家零部件公司的在華投資,預計2006年度新增投資590億日元(折合人民幣約40.18億元),較2005年提高22%。
“導致這些日系企業不斷提高國產化率的原因有三個,即時間、成本、效率。”江淮汽車海外營銷公司銷售部長張鵬表示。其一,從日本訂購零部件運至中國,至少要提前3個月開信用證。加上船期,外購零部件所耗的時間太長。
其二,提高國產化率可以解決本土化問題。只有在中國設零部件廠,才能根據中國市場的需求進行本土化調試,在調試中需要和整車不斷磨合,因此在中國設廠更能節省溝通的時間、成本和提高效率。
其三,國產化率后可以降低原進口零部件的成本,降幅近三成。且不談海運費和附加費用,單10%的零部件關稅、17%的增值稅就是一筆不小的費用。
“日系汽車優勢在于性價比,但在中國,在奇瑞汽車、吉利汽車等民族品牌打造的8萬元小車面前,日系企業暫時無力進攻。但這種局勢不會持續太久,尤其是隨著日系汽車在華生產成本的降低。”申銀萬國證券汽車行業研究員王智慧說。
主要日系汽車國產化率
汽車商相關車型國產化率
廣州本田飛度、思迪90%以上
東風本田CRV65%以上
廣州豐田凱美瑞70%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