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中國汽車市場已經落下大幕,這一年對于汽車業來說絕對是個“豐收年”。汽車市場,從一開始就一掃2005年增長趨緩的態勢,呈現出一片繁榮景象,僅上半年,我國汽車銷量就達353.52萬輛,同比增長26.71%,其中乘用車累計銷售251.16萬輛,更是同比大增36.53%。
下半年盡管增速有所放緩,但是仍然超過了外界的普遍預期。
總體來說,2006年的中國汽車市場讓人興奮,而以下的關鍵詞,正是2006年中國汽車市場繁榮的可圈可點之處。
1新車
概述:據不完全統計,2006年上市的新車已超過百款,為此,稱2006年稱為“新車上市年”一點都不為過。不少合資品牌推出的新車不僅是其全球同步的車型,有些甚至是全球首發,比如東風日產的駿逸、奧迪A6FSI等。新車仍然是合資品牌唱主角,自主品牌卻亮點不多,值得一提的僅有上汽榮威和陸風風尚以及奇瑞V5等幾款車型。
影響:在價格法寶功效漸弱、促銷手段逐漸趨同的情況下,廠家推出新車型以招徠消費者卻是一個有效的招數。百余款新車型扎堆上市,所帶來的市場效應除了拉動老車型的降價之外,最重要的是通過日益激烈的競爭推動汽車市場的良性增長,同時也使得各細分市場的競爭格局發生變化。
2小排量
概述:去年開年以來,北京、上海、武漢等幾個大城市都先后取消了在特殊路段上的“限小令”。從4月1日開始,按排量不同,轎車消費稅率從1.0L排量的3%,到4.0L排量以上的20%,分六檔拉開差距。而1.0~1.5升排量的小排量車稅率下降了2個百分點,是這次調整的最大受益者。
影響:小排量車的升溫革新了中國人汽車消費的
理念——汽車不應該是身份的象征,而是代步的工具。其既經濟又節能的特點,成為了老百姓家庭用車的首選車型。而從小排量車全年銷量來看,排量在1.5L以下的車型的銷售增量遠遠高于整個車市的平均增量。同樣,它的大受歡迎也促使廠家們積極調整思路,努力開發節能的高技術含量車型。
3中文標識
概述:2月1日生效實施的《汽車產品外部標識管理辦法》規定,所有境內生產并在國內銷售的汽車生產企業都必須用中文標出名稱。國家發改委指出,出臺《辦法》就是為了推動汽車生產企業增強質量意識和品牌意識,旨在制止合資企業淡化中國車企品牌的行為,推動國內汽車生產企業增強質量意識和品牌意識,突出中方制造能力。
影響:這個看似小小的變化卻在廠家、經銷商尤其是在消費者中引起了較大的反響。這給一貫堅持全球統一的豪華車品牌車型出了一個難題,國產豪車外貼中文標志的趨勢將使部分高端消費者的購買意向產生變化,甚至可能由此造成以奔馳E級、寶馬5系等產品為代表的國產豪華車陣營,和以VOLVO、日產風雅(FUGA)、豐田雷克薩斯等產品為代表的進口陣營之間競爭走向發生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