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多數汽車企業異地建廠計劃遭遇發改委產能調控的“紅燈”之后,經常語出驚人的吉利汽車董事長李書福最先想到了應對之策。
近日,我們從多個渠道獲悉,吉利集團擬將其已建成的蘭州和濟南兩個生產基地,以出口基地的名義上報國家有關部門審批。
吉利汽車的蘭州基地注冊資本4億元,通過分期建設后將最終形成10萬輛的生產規模。濟南基地投資將分三期進行,其中一期投資5億-7億元,設計產能10萬輛。
吉利汽車的兩個生產基地項目共預計投資10多億元,而且生產基地已經初步建成,如果此時遭扼殺,對吉利的損失不言而喻。
但是分析人士認為,以出口基地的名義申報,能夠獲批的可能性依然渺茫,而且風險頗大。
出口基地存在風險
按照吉利的規劃,一旦蘭州和濟南兩個出口基地得到國家批準,以后這兩個基地生產的汽車就不能在國內銷售,只能全部出口。
根據吉利的規劃,如果能獲得審批,以后蘭州基地生產的產品將全部銷往俄羅斯,而濟南基地生產的產品將全部銷往南非。
為了使出口基地順利獲批,吉利加強了在出口計劃上的宣傳。在日前吉利集團發布的一份《吉利2007年至2015年海外出口規劃》中提到,吉利計劃從今年起實施出口“三步走”戰略,即到2010年,全球銷售80萬輛汽車,出口占三分之一,即27萬輛;到2013年,全球銷量150萬輛,出口占二分之一,即75萬輛;到2015年,全球銷售200萬輛,出口占三分之二,即130萬輛。此外,依照銷售重心前移的原則,2010年前吉利將在海外組建銷售公司以及辦事處。
“建立出口基地也是有條件的,主要需要考核前三年的業績。”汽車市場資深分析師賈新光認為,吉利前幾年的累計出口量僅為3萬多輛,與其龐大的出口計劃之間還是有很大的落差。
而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分析師也認為,“吉利不過是換一種名義審批而已,最終獲得批準的概率依然很小。”
正因為此,此事在吉利內部風聲很緊,“這件事情公司規定不能對外說。”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吉利內部人員非常謹慎。
吉利的對策
將兩大基地申報為出口基地,并非吉利初衷。記者了解到,這也是吉利在正常申報異地工廠未被批準的無奈之舉。
2005年起,吉利就在全國范圍內進行大擴張。除了上述蘭州和濟南基地,吉利還于2005年11月,與湖南湘潭市政府簽署協議,在湘潭市九華經濟開發區建設生產基地,該項目總投資20億元,預計到2010年也將形成10萬輛的產能。
2006年4月14日,吉利又與浙江慈溪市政府簽約,將斥資人民幣188億元,在位于杭州灣畔的慈溪經濟開發區建造最終生產規模100萬輛的汽車工業城。此外,吉利還曾與東北哈爾濱,四川成都、峨眉等地區的政府陸續有過接觸。
然而意料之外的是,吉利的擴張路徑,卻在去年遭遇了政策“壁壘”。《關于加快推進產能過剩行業結構調整的通知》規定,現有企業異地建廠,必須滿足產銷量達到批準產能80%以上。而吉利遠遠還沒有達到。目前吉利汽車有4個生產基地,年產能為40萬輛(其中10萬輛產能于今年建成)。2005年吉利汽車公布年銷售15萬輛,2006年,吉利的銷量為19萬輛,產能利用率仍未滿50%。
這導致在吉利眾多的擴張計劃中,目前僅湖南湘潭一個基地得到了國家的批準。而蘭州、濟南基地,生產線的建設已基本完成,面對遲遲不被批準的基地,李書福只有另謀出路。
李書福圈地
根據李書福的規劃,至2010年,吉利汽車計劃將實現產銷100萬輛,到2015年實現產銷200萬輛。
“如果是一汽和上汽,已經達到了年產銷100萬輛,未來要實現200萬輛,那國家肯定會批的。而吉利現在的規模與計劃之間的距離實在太大了,一個銷量不足20萬輛的企業,制定了如此龐大的計劃,有誰會相信?”有分析師認為,這也是國家不批準的原因。
其實,制定龐大產銷計劃并瘋狂擴張的吉利汽車,也有其自己的如意算盤。雖然李書福說,吉利集團沒有政府直接投資,完全靠自我發展積累。但是在吉利龐大的發展計劃中,地方政府起到了關鍵的作用。
目前企業界通行辦法是,獲得一些地方政府的支持,以較少甚至不花錢獲得土地,再以土地到當地銀行貸款以獲得發展的資金。
而據了解,在異地設廠的過程中,吉利也曾享受到這樣的優惠。在此前接受記者采訪時候,當問及吉利集團何以在大規模擴張的前提下,還能使利潤提升時,李書福回答:“這些投資都很少的。”
吉利內部人士告訴記者,最終選擇蘭州和湘潭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地方政府提供的條件優惠。其中吉利以固定資產、技術使用和現金投資,蘭州市政府則將掏出至少1.7億元的“真金白銀”。
這樣的發展模式也很危險的,企業正常發展還可以,萬一因為產品或其他問題造成資金鏈斷裂,將產生很多后遺癥。”分析師認為,“這也是中央要將土地審批權收歸的原因。”
一旦蘭州和濟南兩個出口基地得到國家批準,以后這兩個基地生產的汽車就不能在國內銷售,只能全部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