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續追蹤關于《無車日》的話題。昨天(18日)我們報道過,對于本月22日我國首個全國范圍的“無車日”,多數廣州市民認為“無車日”的象征意義大于實際意義。甚至不少市民還認為,減少公務用車才是“無車日”的關鍵。
記者繼續跟蹤采訪時又發現,與市民的看法不一樣,不少公務員對“無車日”行動都表示出支持。本臺記者因此進行了了解。
記者:世界上首個“無車日”1988年誕生于法國,本意是倡導“無車”概念,讓出行的人盡量選擇公交車或者自行車,以減少汽車尾氣對環境造成的污染和汽車對交通造成的壓力。對于“無車日”,不少公務員都表示支持。
某公務員:“我覺得開展這項活動還是有一定意義的,起碼可以知道當公車在這一天不出的時候,交通是什么狀況,為以后在交通管理上怎么疏導、把這個交通問題解決好提供一個基礎的資料。”“我覺得應該是好的,污染減少了,第二政府的行政開支減少了。(但你會不會覺得不方便?)可以乘坐地鐵嘛!”
記者:也有配備了公務用車的人士坦言,如果長期不使用公務車確實有難處。
某公務員:“如果天天不用公車,天天都去坐公交車的話,可能會有不方便的地方。坐公交車的話一個是費時間,就不想在交通上花費太多的時間。第二個還有安全問題,像我做的這個工作,每天要拿著包裝著一些材料拿回家去處理,那(如果)你包被割了東西被盜了,如果是文件、材料被盜了,可能就影響到工作了。”
記者:其實大部分公務員都還是乘坐公交車或者地鐵上下班的。某行政單位一位副處長就說,要真正發揮“無車日”的作用,領導要起好帶頭作用。
某公務員:“既然政府要提倡環保、提倡能源節約意識,首先政府就應該帶頭,要市民怎么樣怎么樣,很多時候政府就應該先帶頭,特別是領導!很多時候你要人家做的,首先你就要先做到,公務員首先應該響應這個號召。”
記者:對于在所有的省會城市中,廣州是3個沒有參加“無車日”活動的其中之一,公務員普遍認為,提倡“無車日”的關鍵不在于一兩個“無車日”,而在于如何將環保理念深入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