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資車企自主模式存隱憂 前景并不明朗
盡管合資公司建設自主品牌的爭論還沒有結束,但合資自主的產品卻即將面臨考驗。這一考驗不僅來自于市場,同時未來技術資源如何分享也將是合資自主成敗的關鍵。
定價難題
本月底,上海大眾的朗逸即將上市。雖然朗逸仍會懸掛大眾的標,但多少有了自主的影子。作為上海大眾首款自主研發的量產車型,朗逸不僅有著“由中方設計師團隊”自主設計的概念,而且少了大眾汽車高額的技術轉讓費的制約。
然而,朗逸在上市前卻備受定價的煎熬。業內人士分析,朗逸作為一款A級車,將競爭對手直接鎖定在了新近上市的伊蘭特悅動和新凱越上。后兩者都是合資企業的新產品。作為合資企業自主研發的產物,朗逸絕對不能將價格定高,否則將無人認同。與此同時,朗逸懸掛的大眾標識,在消費者眼中的品牌定位看來,如果定價過低,又有自降身價之嫌。
在采訪中發現,上海大眾的經銷商對朗逸的定價也沒底。雖然經銷商表示預售價不會高于15萬元,但經銷商還是對此價格感到含糊,勸消費者在考慮清楚后再訂,一旦上市的價格有出入,將不會退還訂金。
“上海大眾搞自主研發是件好事,這畢竟填補了上海大眾自主車型的空白,但關鍵還是要看自主的成分有多少,這也是考驗朗逸的第一道難題。”一位市場人士認為。
同樣,一汽-大眾即將推出的自主研發的新寶來定價也成為了一個考驗。現在,市場上寶來的價格已經跌破11萬元,而全新設計的新寶來,如果價格過高也難逃自主炒作之嫌。
新凱越
技術歸屬
在業內看來,合資自主模式是否將真的改變跨國汽車廠商對中國市場唯利是圖的印象,關鍵還在于這些自主車型的技術含量和技術與知識產權的歸屬。
“在合資企業搞自主品牌,外國人是不會真心干的,這樣對它自身的品牌將是一個打擊。”某自主品牌企業負責人對此種合資自主的模式毫不避諱。
盡管在今年的北京國際車展上廣州本田推出了首款自主品牌“理念”,廣州本田執行副總經理付守杰也一度表示,廣本開發自主品牌,是廣本基于對未來中國汽車市場競爭判斷而做出的雙品牌戰略決策。但在外界看來,即便是打造全新的品牌,也是依托本田研發體系、制造體系和營銷體系,發展自主品牌,卻永遠有著本田的烙印。
業內分析認為,國家汽車產業發展政策中明確規定了“鼓勵開展國際合作,發展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先進適用技術,自主開發的產品力爭與國際技術水平接軌,參與國際競爭。國家在稅收政策上對符合技術政策的研發活動給予支持”等內容,而現在國內的汽車合資企業都開始嘗試自主品牌的建設,多少與產業政策的扶持有關。
“合資企業搞自主,肯定會避開自己主力車型的區域。廣本在產的車型市場反映一直不錯,重新研發一個品牌,不僅投入大、風險也大,而且還會與自己形成競爭,這很不合情理。”一位市場人士對此表示擔憂。“大眾同樣也在技術分享上難以達成一致,即將量產的新寶來和朗逸盡管都有中國人的設計,但采用的是大眾的PQ34平臺,這很難在技術分享上達成一致。自主研發的產品能否替代老捷達和桑塔納,這才是合資研發自主品牌的關鍵。”
合資之憂
同時,一份市場的研究報告也表明,多年來,國家對汽車產業的關注僅局限于解決微觀層面的問題,缺乏宏觀層面的戰略部署,這給合資企業搞自主留下了很大隱患。
“合資企業都是有年限的,一般都簽的是30年,這意味著即使完全是自己的技術,但在合資期限內,自主品牌也只能在合資的陰影下成長,將得不到充分的發展。”某汽車品牌的負責人說。
廣本的解釋是廣本的汽車研發公司在制度上為自主品牌發展掃清了障礙。合資企業作為100%出資的獨立法人,將廣本汽車研發公司變為了內資企業,今后發展過程中形成的知識產權和品牌屬于合資公司。即便是未來產業政策發生變化,外方不再續簽合資合同,這些成果外方也拿不走。
但事實上,在中國眾多的合資公司,除了個別品牌因發展不暢另尋合作伙伴外,絕大部分的合資企業都將在合作期滿后,繼續簽訂新的合資合同。用付守杰的話說:“我們認真地在和本田探討廣州本田的永續經營,即使30年合資期滿后,雙方還有新的合作目標和方向。”
此前,一條國產有關部門正在醞釀更改合資公司股比的消息,同樣耐人尋味。“如果合資公司50:50的比例一旦被打破,那么合資自主的產品的產權也會向大股東傾斜。”業內專家說。
汽車分析人士認為,“合資公司的股比一旦打破,外方持股超過50%,那些曾經共享的自主品牌很可能會變成外方的品牌。即使品牌技術留在中方手中,也可能會被剝離出去,單獨成立一家子公司,最終難逃被外方控制的命運”。
業內專家同時表示,在多年的合資過程中,要支持合資企業打造自主品牌,外方很難對合資企業開放產品平臺、關鍵動力總成技術,以及研發流程和設計試驗標準等。而隨著合資自主的車型入市,合資自主模式的隱憂也會逐漸顯露出來,成敗的答案很快就會揭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