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1日,在南中國廣州花都開幕的汽車論壇上,由何光遠和龍永圖兩位重量級人物關于中國發展自主汽車品牌上的爭鋒相對所引發的群儒勞民傷財似的口水戰可否成為國內部分小農經濟脆弱靈魂的最后祭奠場?如果可以,本人也斗膽效尤一回,向被部分人粉飾金裝的“民族尊嚴”吐一回口水。
經濟規律與情感無關
所有偏執的自尊往往都來自超級自卑。中國人雖說同宗同源,但自尊的方法則各有不同。閉關鎖國是自尊,改革開放也是自尊,忍辱負重、臥薪嘗膽是自尊,自殺式炸彈也是自尊。具體到“何龍相爭”,可以肯定地講,何光遠很自尊,龍永圖的自尊絕然不在何之下。
如果我們回到汽車產業上來,今年發生在美國密西西比州的一件典型事件則比較清晰地表現了美國式自尊與中國式自尊的絕對差異。今年5月4日,美國現任總統小布什參加了日產汽車在密西西比州一家組裝廠的開業周年慶。當時有美國記者請布什發表對豐田汽車公司董事長表示愿意在美國提高價格,以便給美國競爭對手(通用、福特)以喘息之機言論的看法時,布什總統卻不屑一顧地說:“我想他們(通用、福特)需要學會怎樣在市場上進行競爭。”
對本土汽車企業如此冷若冰霜的言論出自一國元首,美國人卻視若無睹;反之若是在如此敏感的慶祝會上,說出如此稱得“數典忘祖”的言論,在中國大抵會遭到90%以上全民提議要求對這樣的元首進行彈劾。今天龍永圖因為一句包含科學與經驗的話而引來成千上萬口誅筆伐的遭遇足可略見一斑。這就是兩種截然不同的自尊方式在具體事件上的表現。誰能說美國人沒有自尊?但美國人更懂得什么是經濟規律,什么是民族感情,經濟規律與情感無關。任何浮躁,偏執的情感混入經濟規律中,只能給經濟本身帶來災難。
對于任何一個國家而言,發展經濟才是硬道理。而發展經濟并不等于發展自主品牌,特別是某一個特定產業的自主品牌。我想這對于汽車產業同樣適用。曾經有人對產業分工做過這樣的評價:三等人才搞經營,二等人才做金融,一等人才制定規則。作為在國際貿易游戲中馳騁疆場幾十年的龍永圖,當然比別人更明白這其中的道理。龍永圖果真反對中國人發展自己的汽車自主品牌嗎?肯定不是。且在當今汽車產業早已向各種資本成份全面放開的時代,龍永圖即便想反恐怕也反對不了。他既不能反對李書福,也不能反對尹明善,更不能反對王傳福!但稱得上學貫中西的龍永圖為何出此冒犯眾怒之言?恐怕龍永圖要反對的僅僅是某些借此要求國家制定專門保護汽車國產自主品牌政策的人,抑或是反對有人借民意挾制政府為自主品牌而進行盲目巨額投資的做法。因為以龍永圖幾十年國際貿易的資歷,他當然明白在中國要建立一條汽車產業的優勢資源鏈的風險有多大!同時,由于世界產業鏈的全球合攏,品牌區隔正在被資本區隔所代替,專注于自主品牌于未來經濟可能會等同于“刻舟求劍”。
國家產業經濟的根本:稅收與就業
對于國家經濟而言,稅收與就業就是根本。特別是在全球資本融通逐步加快,資本成份日趨交叉復雜的今天。
就在上個世紀末,全球汽車產業掀起最大一輪的資本兼并與重組之風,歐洲的歐寶、日本的斯巴魯、澳洲的霍頓、韓國的大宇等相繼姓了“通用”;而歐洲的沃爾沃、陸虎、日本的馬自達等又相繼姓了“福特”;2004年不僅有中國的上汽集團成功收購韓國雙龍汽車,2005年,更有中國南汽集團跨洋收購了老牌的英國羅浮汽車。當然,對于中國汽車產業的主體而言,改革開放以來,大眾、通用、福特、豐田、日產、標致雪鐵龍、本田、戴克等幾乎所有世界汽車巨頭都在中國有了“復姓”的合資產業(中外各占50%股份),這些在中國版圖上星羅棋布的中外合資企業,撐起了中國作為世界第三大(權威統計表明,2005年中國將取代德國而成為世界第三大汽車生產國)汽車生產大國的廣闊天空,同時,這一強勢產業的平地崛起為改變中國長期落后的交通建設和陳舊的運輸狀況做出了革命性的貢獻。更加難以否認的是,通過合資合作,中國汽車產業為國家增加了數千億的稅收和數以千萬計的勞動就業崗位(含關聯產業),這一切充當了國家振興中流砥柱的作用。目前的這一產業發展模式是國家曾經堅持,同時也將長期堅持的產業發展戰略。在取舍特殊扶植自主汽車品牌和世界貿易糾紛之間,國家十分清楚孰輕孰重,同樣明白選擇什么是中興之道,什么是固步自封。
當然,還有人還將中國汽車產業工人僅拿美國工人二十九分之一,德國工人四十五分之一的薪酬歸咎于中國缺乏自主品牌所種下的惡果。這樣的推論恐怕實在牽強。拿紡織與制鞋業而言,中國自主品牌多而且大量出口,這兩個產業的工人薪資如何?恐怕難及合資汽車企業員工薪資的一半。而在中國自主品牌汽車企業里工人的薪資又是什么水平?恐怕更無需記者多言。我們只能說資本的秉性從來不曾改變——賺取最大利潤。至于這些利潤是歸福特家族來管理還是歸李書福家族來管理,這樣的問題對于一個國家而言只能放在第二位。國家只要能夠保持一個讓經濟持續增長、讓資本持續增值的經濟生態就足夠了,到時候,誰賺了錢都會繼續投資在這片熱土上。說到這一點,本人倒是很佩服一個人,這個人就是竺延風,一汽在1991年與德國大眾合資以來,可謂賺取了海量的利潤。但2003年,在竺延風的引導下,德國大眾痛下決心,一擲100多億在一汽地盤又建起了國際國內迄今為止最先進、最漂亮的一汽大眾轎車二廠。
這樣的結果是外資贏了還是中方贏了?目前恐怕誰也不敢妄下結論。
最終的決戰在哪里
上個世紀末,面對來勢洶洶的日本經濟,美國人巧妙布局,迫使日本簽下廣場協定,就是這一協定使日本經濟在此后20年里陷入低迷;同樣在上個世紀末,在以前蘇聯解體為代表的后冷戰變革時期,美國勢力大舉進入中東,為能源戰略,不惜悍然發動兩次伊拉克戰爭;近兩年來,美國國家戰略為了迫使人民幣升值,美國強勢財團勢力更是在眾多涉及國家發展戰略資源上對中國圍而不攻……如此林林總總,中華民族偉大的復興之路應該在哪里找到突破口,在這樣背景下的“何龍之爭”已經有了最大的平臺錯位!
因此,布什總統面對美國汽車產業的衰落當然面不改色心不跳,而且還敢用風涼話刺激本國汽車業,現在想來也就見怪不怪了。
本人贅述至此,關于中國汽車產業要不要發展自主品牌這個問題的爭鋒恐怕已經失去最初的含意。產業政策是明晰的,任何有足夠膽識和勇氣的人和資本都有權利縱身一躍,勝算如何尚可未知,但中國自古便有狹路相逢勇者勝的說法,想來勤勞智慧的中國人在發展汽車自主品牌上一路披荊斬棘,突出重圍,創造全新的產業輝煌也是完全有可能的。但眼下想拿所謂的“尊嚴”來挾制國家投巨資或制訂一邊倒的產業政策,這樣的用心不僅有欠厚道,而且必將給健康的
中國經濟幫倒忙。對于目前已然起步的優秀民族汽車企業而言,自然當奮起圖強。
至于龍永圖先生那些令大多數人難以理解的論斷,由于對話的層面不同,暫且讓我們將它束之高閣,待我們經歷人生的蒼海桑田之后,再取下“這本書”慢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