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3·15,這一天給人的印象好像是消費者伸冤解氣的一天,可是,之于汽車,或許我們需要呼吁得應該更為深遠一些。汽車給百姓生活帶來了效率和享受,當然也帶來了不少的煩惱。這不,隨著“3·15”的來臨,有關汽車的投訴也成了焦點話題。
有報載:據最新的一項權威調查顯示,近年來,汽車用戶對產品質量和服務態度方面的投訴仍呈上升趨勢。與2005年上半年相比,2005年下半年的投訴中,汽車質量問題的投訴有明顯增加趨勢,占到所有汽車投訴案的67%,此外服務質量問題占到33%。甚至,個別地區還不斷發生過激事件,類似“砸大奔”、“拉寶馬”、“堵店門”的事件還時有發生。
關于汽車投訴不斷上升,我們可以看作是消費者維權意識的增強,也可以看作汽車廠商確實存在不少的問題。這在一定意義上說明,國內的汽車市場還不夠成熟,這些現象都是不可逾越的必然。有些規律或許不能逾越,但是有些東西我們還是能夠戰勝的。
今年“3·15”的主題是消費與環境,環境是個大概念,我一時無法說清楚,但是我知道,我們的汽車業最缺少的是買方的理性和賣方的誠信。也就是說,市場博弈的雙方都有責任,都有虧欠。
我認為汽車廠商最缺少“誠信”。質量投訴占到近7成,服務投訴占到3成多,如果說質量問題有技術障礙的話,起碼服務投訴總該可以避免一些的。消費者之所以投訴甚至選擇過激行為,我想也不是其初衷。只有當失望到一定程度,才采取這樣的行為。俗話說希望越大,失望也就越多。畢竟汽車對于國人還是奢侈品,是“大件”,有人甚至對這個四輪子機器視若珍寶。這樣的東西出了問題,誰不失望?再者說了,平時買車時廠商那些朗朗上口的夸大“注水宣傳”,那些鄭重的“信口承諾”早已經如雷貫耳、深入人心。恰恰那個被捧上天的汽車出了問題,那些熱情的銷售顧問背后卻是冷面的維修工,你說怎么不讓消費者失望?失望和理性成反比,這樣,那些投訴和過激行為也就能理解了。總之,造成消費者失望的是汽車廠商沒有履行
服務的諾言,沒有生產出被自己說得完美不過的產品。所以,一定程度上,我們的汽車企業有些咎由自取;蛟S誠信是被市場逼出來的,但是如果非等到市場逼迫那一步,豈不是晚了一些?小戈硬著頭皮規勸一下汽車廠商:賣車的時候少說些“大話”,售后服務的時候少玩“貓膩”,專家騙百姓是很容易,可是,我們也有不是“專家”的時候。
消費者欠缺的是“理性”。說了不少汽車企業的不是,再說說消費者的缺失。當下有實力購買車子的國內消費者,我想已經消費了不少的大件商品,也已經吃過不少“問題商品”帶來的苦頭,早已經被廠商華美的言辭“涮”過不少次,難道我們就一點教訓沒有?人無完人,物也一樣。汽車也和其他商品一樣,也是由千萬個零件組成的機器,不出現點問題那才是怪呢。而且,我們應該知道,國內汽車業還很年輕,我們的汽車隊伍專業素質還不夠高,要求這樣一個大背景下的汽車和發達國家汽車產品質量和服務一樣,既是奢求,也是幼稚表現。所以,出現問題以解決問題為原則,在這一點上,廠商和消費者的目標是一致的,所以還是應該以法律法規為依據和雙方協調共同解決為好,何必采取兩敗俱傷的過激行為呢?從當前看,汽車消費者缺少理性的表現是:對汽車產品質量過于“迷信”,認為這么一個大件不應該出現這樣那樣的問題;還有就是出現問題后的偏激,不是砸車就是堵店或者游行,這不是最好的解決方法。不理性直接導致消費者的是不能盡情享受完美的汽車生活,所以,為了他人,也是為了自己,還是多一些理性,這樣,可以少一點煩惱。
廠商消費者各打五十大板,也許作者犯了一個圓滑的錯誤,但是我希望汽車市場博弈雙方多一些理解和和諧,少一些煩惱和過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