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中國汽車業長遠發展考慮,政府當然不會希望KD組裝大行其道,這需要有一定的政策來進行引導。有關人士認為,《辦法》出臺的另一個初衷,是以稅收為杠桿,扶持國內零部件企業的發展
“豈能裝上四個輪子就稱‘中國造’!遏制KD組裝勢在必行。”5月10日,資深汽車專家陳光祖對記者說。KD是指散件組裝。
據介紹,去年4月前的一段時間內,國內的新車型大部分靠組裝生產。這雖然在短期內給車市帶來了繁榮,但業內人士都感到,中國正在逐漸淪為跨國公司的汽車裝配中心。《構成整車特征的汽車零部件進口管理辦法》(下稱《辦法》)出臺,無疑為KD組裝設置了一個很高的門檻。
在引進外資的同時,要保護好中國汽車工業;消化吸收國外技術的同時,又要讓中國的汽車企業盡快掌握核心技術。這似乎成為中國汽車業的一個難題。對此,《辦法》起草小組的成員之一黃永和認為,《辦法》的實施,可視作中國支持自主開發的一個非常重要的信號。
黃永和現任中國汽車技術研究中心技術情報研究所總工程師、副譯審,兼WTO與APEC政策研究室主任。
KD受阻
根據粗略估計,截止到5月份,今年上市的新車接近50多款,但只有十多款算得上是真正意義上的新車型。
“這兩年下線的新車,大部分都是以CKD(全散件組裝)、SKD(半散件組裝)方式生產的。”汽車分析師賈新光說。
據分析,中國的合資汽車廠家幾十家,開發能力少得可憐,相反,拼裝、組裝卻形成了一股風尚。以2002年為例,當時國內轎車產量比上年增加30多萬輛,其中有17萬輛是以CKD方式生產的,約占60%。
按照《辦法》規定,企業必須盡快實行本土化生產,建立必須的零部件配套體系。有關人士認為,在這樣的高門檻前,一些規模小、生產能力較低、效益比較差的企業將被整合,甚至可能會走向死亡的道路。
“像我們這樣的小企業,根本就拿不出動輒幾億元的資金去建立零部件配套體系。”某民營企業零部件部門負責人在接受記者詢問時,顯得有些無奈。
“雖然《辦法》中沒有明令禁止KD組裝,但那些以KD為主的小型汽車企業有面臨出局的危險。”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產業經濟研究部副部長馮飛表示,“《辦法》通過增加關稅增加了KD組裝的成本,同時也加快了零部件優勝劣汰機制的建立。”
談及《辦法》對中國汽車產業有何影響,黃永和表示,這會調整中國汽車零部件的產業結構,形成零部件的產業規模,提高競爭力。
有專家認為,受《辦法》影響最大的,是那些新車型以及高檔車型。新車型的零部件體系本土化比例小,而寶馬、奔馳等豪華轎車由于本身的產量都不大,零部件進行本土化成本較高,不如直接進口零部件劃算,因此在中國本土化生產的品牌還不多。
稅差誘惑
海關總署、發改委、商務部和財政部等聯合于去年2月28日發布《辦法》,并于去年4月1日起實施。光大證券的一位汽車分析師認為,政府的目的,是希望新車型一推出,就能達到一定的本土化率。
根據關稅稅率計算,2005年前,整車進口關稅稅率在35%左右,零部件關稅稅率在10%左右,稅差25%。到今年7月1日,整車進口關稅稅率為25%,零部件關稅稅率在今年1月1日整體達到10%的水平,稅差為15%。
“對于KD廠家來說,若沒有《辦法》約束,25%或15%就是企業的純利潤。”有關業內人士認為,零部件與整車懸殊的關稅差,是導致部分汽車廠家投機取巧的根本原因。
按照中國入世承諾,2006年1月1日起,進口小轎車、小客車、越野車等汽車整車的關稅,從2005年的30%降至28%,2006年7月1日起降至25%。值得關注的是,根據《辦法》規定,如在國產化率還達不到要求的情況下,廠家再生產組裝新車型,則按進口車論處。
記者獲悉,影響進口車價格的不只是進口關稅,還有匯率、市場供求和相關政策等。去年1月1日起,國家把進口整車關稅調低到30%,而汽車零部件關稅平均只有12%,低于整車關稅水平。
按照《辦法》規定,進口等于或超過整車價值60%的零部件視同整車征稅。30%的關稅,再加上17%的增值稅和3%~8%的消費稅,整車進口的綜合稅率高達50%以上。
一旦核定為“構成整車特征”的進口零部件,中國海關則按照整車稅率計征關稅和進口環節增值稅。這讓KD廠家不得不重點權衡成本問題。
“將整車分幾部分進口,然后進行組裝,無異于是進口整車按照零部件的稅率收稅,這樣國家稅收流失嚴重。”商務部機電司副司長張驥說。
支持自主
一方面是為了避開進口的高關稅,另一方面是出于急功近利的目的,國內不少企業采取了“化整為零”的手段:以CKD或SKD組裝模式,將整車分拆以零部件的名義報關,繳納低得多的零部件關稅。
中國的《汽車產業發展政策》明確規定:要支持企業提高汽車產品的本土化生產能力。發改委也多次強調:制定《辦法》的目的,主要是為了配合新的汽車產業政策,以海關為主加強汽車業的國產化管理。
一位業內人士指出,從一定程度上說,KD組裝對于自主開發來說是一種博弈。因為KD組裝是一條很容易獲得市場和利潤的捷徑,而自主開發則是一條異常艱難的道路,有時付出巨大卻未必能成功。但中國汽車工業要獲得長遠發展,它卻是一條必經之路。
從中國汽車業長遠發展考慮,政府當然不會希望KD組裝大行其道,這需要有一定的政策來進行引導。有關人士強調,以SKD或者CKD的方式生產汽車,對國內的自主品牌是非常不公平的。
自主開發一直是中國政府最為看重的目標之一。國家倡導的基本做法是:通過合資引進國外廠商的先進技術,然后通過本土化來吸收這些技術。一些人士認為,《辦法》出臺的另一個初衷,是以稅收為杠桿,扶持國內零部件企業的發展。
國家信息中心經濟咨詢中心主任徐長明的看法是,不具備自主開發能力的企業,將會慢慢被淘汰出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