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業的自主創新、自主品牌是一個“常炒常鮮”的話題,業內不少人在這幾個字上做足了文章。面對上海大眾這樣的中外合資企業,我用了“獨立開發”這個名詞。為了理清楚這其中有些曖昧的觀念,今天筆者不得不再提及一個老問題,那就是自主開發和自主品牌究竟為了什么?" />
上海大眾獨立開發的概念車NEEZA(哪吒)即將在2006北京國際車展上燿世而發!這是一則真新聞。由此引發的話題當不在少數。
汽車業的自主創新、自主品牌是一個“常炒常鮮”的話題,業內不少人在這幾個字上做足了文章。面對上海大眾這樣的中外合資企業,我用了“獨立開發”這個名詞。為了理清楚這其中有些曖昧的觀念,今天筆者不得不再提及一個老問題,那就是自主開發和自主品牌究竟為了什么?
為了讓中國百姓用上更好更先進的交通工具?為了國家安全戰略?這是一個極其復雜的話題,當不是一朝一夕或是任何一個簡單的口號就可以解決的。為了中國人自己掌握汽車核心技術?這的確擁有太多的路徑,一可以控股,二可以買辦,三可以雇用全球人力資源和裝備資源實現中國“造”,四可以從零開始埋頭攻關,五可以與世界巨頭合作……至于我們最終選擇哪一條道路,則完全要看你是一家什么樣的公司?
上海大眾是國內最早的汽車合資企業之一,也是資金、技術、人才最強的國內汽車企業,這一點恐怕少有人異議。上世紀90年代,上海大眾作為國同最大的轎車生產企業幾乎獨享中國市場之時,中國人也正陶醉在對國產轎車的嘗鮮之中,少有人會想到還要振臂高呼“自主品牌”!進入新世紀,通用來了,本田來了,豐田來了,日產來了,福特也來了,最后連被譽為汽車業貴族的奔馳、寶馬都來了,轉眼之間,國人環視大街小巷,真有點“滿城盡帶黃金甲”的恐慌!于是乎一夜之間婦嬬皆呼“自主品牌哪去了!”
當初的“市場換技術”為什么連個“響”都聽不見?自此人人都成為“民族英雄”。就連那些曾經左右過中國汽車產業發展政策的“元老”們也在歸隱之后重提舊事,好象過去的一切都與自己沒有干系一般。于是乎,一汽、上汽、東風成了眾矢之的,竺延風一句“搞自主品牌要耐得住寂寞二十年”成了中國汽車業最大的“右傾投降主義”;上海大眾在前幾年最大的詬病是尾大不掉、不思進取、坐吃山空。但2003年之前,上海大眾是國內盈利最多的汽車企業。
筆者認為,姑且不講上海大眾從1999年就開始大規模逐年派遣青年技術人才到德國大眾本部,參與共同開發新產品接受培訓和學習的事實,從一個商業企業的角度看,2003年之前我們對上海大眾的作為無可厚非。其它的不敢說,上海大眾作為由大多數上海人主導的汽車公司,應該說始終沒有忘記自己是一家商業公司,它的第一使命就是盈利和壯大自己。
從2004年開始,上海大眾難以逆轉地進入了一個發展低谷。產品老化,新產品跟不上趟,價格缺乏競爭力,市場份額坐上了“滑梯”!就連中高級車的旗手——帕薩特B5也背上了呆板、缺乏時代元素的罵名,企業也首次走向虧損的邊緣。顯然,這樣的現實讓大海大眾人猛醒,他們離一家優秀的商業企業已經漸行漸遠。
看來,上海大眾可以承受眾多罵名,但很難承受一家“虧損企業”之重。此時,一筆蓄勢已久的財富開始快速露出水面,這就是1999年已經投入使用總投次達10億元的上海大眾技術開發中心和一支超過600人、起步很高的獨立開發團隊。現在讓我們介紹一下這個技術中心:占地面積達2萬平方米,包括造型樓、試制車間、整車試驗樓、綜合試驗樓和發動機試驗樓等,配備了發動機臺架試驗、汽車聲學實驗室、道路模擬臺架試驗、臺車碰撞、28米長三坐標測量造型平臺等在內的先進的開發設備。在2005年度上海市認定企業技術中心的評價中,該技術中心位列行業第一。
不可否認,該中心最初是做國產化適應性改造的。2001年即開始與德國大眾開發中心聯合著手桑塔納3000的開發,并取得成功;特別是從2003年著手開發的帕薩特領馭自2005年末國內上市,在2006年國內中高級車市場取得了空前的成功!產品供不應求,一時間竟然一車難求。隨后于2006年并駕上市的POLO勁情、勁取更是再一次檢驗了上海大眾這支“十年磨一劍”而來的獨立開發團隊。它進一步讓上海大眾明白:最經典的德國大眾車不一定是國人看好的車,國人最需要的車一定要由中國人來開發設計,合資企業在外方先進成熟平臺上全新開發是取得商業效果最好的品牌路徑!有鑒于此,在大眾PQ35平臺上植入全新中國元素的概念車NEEZA(哪吒)的誕生必將成為上海大眾獨立開發設計的一個里程碑!
在上海大眾技術中心細心審視概念車NEEZA(哪吒),可以發現上海大眾在這款被稱為產品和品牌雙重身份概念車上所傾注的功力:大眾新一代更加前衛的雙U前臉,哪吒羈驁不馴的火眼,風火輪的輪轂,火焰式的胎紋,天圓地方的后尾燈芯設計,強烈的中國紅,一切的一切都能在“似”與“不是”之間找到被后現代化了的中國傳統烙印,產生了過目難舍的強烈視覺沖擊力。
毋庸置疑,上海大眾的獨立開發模式正在走向成功,其中明白無誤的是,它的成功決不是為自主而自主的成功,也不是為獨立而獨立的成功,更不是叫喊口號得來的成功,而是它永遠把自己定位為一家優秀商業公司的成功。當然,我們也看到,在此期間,有更多的自主或獨立開發模式在中國拔地而起,如奇瑞、吉利、比亞迪、哈飛等,但筆者可以肯定,它們的成功同樣是基于自己商業企業定位的成功。
除此,概無它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