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韓國和澳大利亞不同,在改革開放之初,中國汽車市場就堅持走“市場換技術”的道路,初衷相當好,希望通過合資,向外方讓出市場,自己吸收和消化換來的技術,最后開發擁有自主產權的車型。20多年過去了,實踐結果是,中國所有汽車領域都充斥著合資品牌的身影,幾乎所有的國際大品牌都落戶中國,寶貴的市場資源已經讓了出去,不僅僅整車還包含零配件等領域。
但是,中國自主品牌的車型一直到最近兩年才有開始啟動的跡象。
市場換來了什么技術?換來的技術的確是比我們先前的技術好很多,但實際上大多數都是進入成熟期、衰退期,甚至是馬上就要淘汰的技術,這些技術都基本上不是什么秘密,稍微研究一下就可以模仿,而現在都還要花大把大把的技術轉讓費。并且,換來的技術一般僅局限于制造技術,而不涉及產品開發,大家可以注意到,今年以來所謂的專門為中國設計的車型,都是由總部的研發部門進行研發。這也難怪20多年來合資品牌沒有在中國開發過一款新車。
最為關鍵的是,引進來的技術,我們只有使用權,而沒有所有權。舉個例子,北京現代合資以后,引進現代技術,棄北汽原先所有的設備不用,而從韓國進口,不僅僅對我國的機床企業沉重打擊,假使以后雙方不合作了,因為它是與相應的技術對應的,那么這套進口的設備也只能廢置。
現在的合資企業基本上是“一言堂”,企業要害部門的主要職務、產品的質量認證和鑒定、工廠的設計和委托、協作配套廠的選定、產品的改型和設計費用、進口散件的數量和價格、進口設備的選定和價格等,全由外方說了算。
合資品牌繁榮了中國汽車市場,同時培育了一批產業工人,也建立了一個現代化的汽車生產流程,但是這是用了大量的市場資源換來的,靠著他們要達到讓汽車成為國家支柱性行業,帶動汽車行業的發展,難度相當大。
可喜的是,這兩年中國的自主品牌的春天終于來了。繼一汽奔騰、吉利遠景和長安奔奔之后,10月18日,比亞迪F3轎車推出新款;10月24日,上汽首款中高檔自主品牌轎車榮威(榮威新聞,榮威說吧)(Roewe)750正式亮相;第2天,天津一汽威志轎車正式上市;高端新紅旗HQ3將在11月中下旬的北京國際車展前夕進入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