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第九屆北京國際車展將于11月19日至27日在北京舉行。值得關注的是,本屆車展首次在展期上跨越兩個周末,增設了兩天公眾參觀日,使展覽時間達到了9天,將會給原本就不堪重負的國展交通帶來沉重壓力,但也給展會經濟帶來更多機遇,參展商將會以什么方式來豐富這增加的兩天展期,今后的北京車展能否頂住壓力,繼續保持9天展期,這構成了本屆車展第十大懸念——展期懸念。
展期懸念·擔憂
展期延長會增加交通壓力
據了解,本屆北京車展由上屆的7天增加到了9天。11月18日為展會新聞日,專門接待中外媒體記者;11月19日、20日為專業觀眾參觀日,接待專業觀眾參觀。普通觀眾的參觀時間是11月21日—27日,其中11月21日至24日的參觀時間為9時—18時;因25日、26日是雙休日,參觀時間適當延長為9時—20時。此外,本屆車展首次將整車展區和零部件展區的展覽時間分別做了安排,在國展的展覽時間為11月19日—27日,在農展館的展覽時間為11月19日—23日,農展館的閉館時間比國展提前4天。
對此,一位車企參展商代表告訴記者:“原本車展就是北京全年堵車高峰,今年車展又延長了這么久,交通壓力可是夠嗆!”的確,從記者的經驗來看,每屆北京車展期間,國展附近的交通幾乎是處于“零速度”,從三環路的任何一個地方前往車展最少也要花上個把鐘頭,動輒就要一兩個小時才能到國展的情況也是十分常見,因此,有關專家提出質疑,今年車展的展期雖然延長了,也給老百姓帶來更多逛車展的機會,但增加兩天展期給交通擁堵帶來的壓力也是無形中的成本,究竟是否值得,還要等車展結束后來評定。
展期懸念·焦點
廠商多掏數百萬是否值得
據我們了解,國內大型車展的展位租用費是十分高昂的,有的是按天按平方米計算,甚至有的展位費在每平方米上萬元,而各個車企的參展面積大都在數百平方米,更有甚者則達到一兩千平方米,光是展位租用費就要掏上千萬元,而北京車展的展期這一延長,勢必會給各個參展企業帶來更多的投入。一位業內人士預測,這多出的兩天每天至少要消耗的參展企業上百萬的成本,而且這些大公司的布展投入是不可重復使用的。這些巨大的重復投入是否能夠在宣傳效果上真的奏效,想必很多汽車企業心里也不一定有譜。
而且,我們從中國貿促會了解到,戴姆勒-克萊斯勒集團、寶馬集團、大眾集團、福特集團、通用集團、豐田、日產、PSA標致雪鐵龍集團等公司總部已將北京車展定位于全球A級車展。國際汽車業巨頭對本屆車展的高度重視,從根本上提升了本屆車展的質量,展品品質都可以與世界頂級車展相媲美。此外,觀眾在展會上可以領略到全新設計的具有國際頂級水準的展臺和展車。這也說明本屆車展在成本和規格上將要消耗更多的社會資源,這在中國車展的發展史上也是絕無僅有的。此外,本屆車展共有來自巴西、意大利、捷克、伊朗、法國、日本、泰國、德國、韓國、荷蘭、英國、美國、印尼、印度、新加坡、中國臺灣、中國香港等2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1500家汽車零部件及相關產品廠商參展,其中境外廠商200余家。參展展品包括汽車整車及動力系統、底盤系統、車身總成系統、電器總成系統、汽車附件、汽車維修檢測設備、汽車裝飾件及汽車用品等。
因此,在長達9天的展期內,各家參展企業如何能夠吸引消費者,最到真正“言之有物”,而不是空洞的香車美女,將是本屆車展開幕前人們紛紛猜測的話題,不過,從記者目前了解的情況看,似乎沒有一家企業有更多有別于7天展期的計劃,無非都是推新車、展新車而已,這樣一來,展期增加兩天的真正意義何在,難道只是為了增加觀眾流量的機械行為嗎?這成了人們質疑的焦點。
展期懸念·期盼
車展不要成為加長展銷會
采訪中,有資深汽車專家表示,目前國內車展的惟一特色就是都要冠以“國際”二字,國際車展肯定要收取與“國際”二字規格相一致的參展費用,但無論是新車型的推出,還是車展配套管理都和真正的“國際”規格相差甚遠,此次單純增加展覽天數就讓人覺著有些治標不治本。
而歷屆的北京車展給人的第一感覺就是太熱鬧、太急,一位資深汽車人的一段話道出了對北京車展的印象:“因為孩子特別喜歡車,每次車展基本都去。簡單地說是,不去吧后悔去了呢也后悔。對車沒什么太深的印象,就是能看個輪廓,感覺到處都是人,完全可以用‘摩肩接踵’來形容,有點像趕集。”
此外,北京車展的一大風格就是模特比車要搶眼,這也是北京車展還不夠國際規格的一個佐證,應該說,車展上的模特形成一道風景,但不過是點綴而已,任何事情都要講究平衡,超過了這個“度”原本美的東西就失去了原有的本色。有位車迷朋友告訴我們:“模特們在車邊或臺上擺出的各種姿勢好像根本與車沒多太關系,她們在車旁晃來晃去,如此“花哨”的場面有點喧賓奪主。”一位資深汽車記者更是坦言,“這也許就是中國風格吧,沒有模特就好像不熱鬧。”
展期懸念·建議
增兩天應多提供購車參考數據
據了解,本次車展有來自2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1500家中外企業參展,屆時人們可以近距離觀看556款各式各樣的汽車,同時還有6款跨國公司新車型全球首發,這些都是吊起人們胃口的最大賣點。但從目前國內的消費環境看,多數消費者在逛車展時是有明確的購車目的的,因此,看新車不光是“養眼”,更重要的是想知道它的性能、各種數據,對于今后的購買使用能夠獲得什么有價值的信息。因此,本屆車展眾多廠家是否能夠為消費者們帶來這些實惠的內容,將是人們期待改變的,比如具體的購車指導、試乘試駕報名之類的親民活動,都是廣大消費者希望看到的。畢竟,增加兩天的展期給企業和消費者都留出了更多機會,如果只是平淡地大吹大擂國際A級,將只會是一件費力不討好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