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山西一家經銷商新寶鼎汽車與長安福特徹底撕破臉,召開新聞發布會宣布與廠家解約一事鬧得沸沸揚揚,到底廠家和經銷商之間誰對誰錯,我們很難完全搞清楚,但有一點可以肯定,那就是汽車廠家與4S銷售店之間的矛盾是由來已久的,這次事件也并不是廠家、經銷商之間糾紛鬧得最大的一次。去年5月,奇瑞汽車與其全國第一家特約經銷商四川捷順的糾紛,爆發了砸車的暴力沖突,不僅鬧到法院,還出動了武警。
長安福特和新寶鼎,不論是誰炒了誰的魷魚,但是新寶鼎在公開信中所稱“作為汽車產業鏈中的弱勢群體,經銷商只能被迫接受廠家單方面的‘政策’”卻是事實。而導致經銷商這種弱勢地位的根本原因就是4S店這種銷售模式。
從1999年廣州本田在國內首倡4S店的銷售模式以來,4S店迅速成為國內乘用車的主流銷售模式。4S店模式在樹立品牌、統一服務標準、規范價格體系等方面的優勢是不言而喻的,但是廠家賣力推廣4S店模式取代國內先前普遍的區域代理模式,另一個初衷,就是要降低經銷商與廠家談判的籌碼,一個地區有多家4S店,廠家便于分而治之;此外,一個4S店投資動輒上千萬元,而且不同品牌都各有不同建店標準,要想改弦易幟并不容易,換句話說,建4S店,上船容易下船難。用廣州一位經銷商的話說,品牌4S店的高建設標準是廠家套在經銷商脖子上的索套。
作為一個行業觀察者,我認為廠家在國內的4S店網絡建設早就有過濫之嫌,某合資品牌在廣州地區的4S店已經多達14家,如果再加上同一品牌的另一家合資廠,則該品牌在廣州地區的4S店有20家之多!而且,數量還在增長之中。全國工商聯汽車經銷商商會統計數據顯示,目前國內有汽車經銷商3萬余家,4S店1萬多家。從數字來看,國內汽車銷售資源已經過剩。
4S店數量多,成本高,在市場好的時候,與廠家的矛盾還表現不出來,在市場不好的時候,種種矛盾就無法掩蓋。目前,在眾多品牌4S店中,經營不佳的、虧本賣車的并不少。2004年所謂的車市疲軟,實際上汽車總銷量是有增長的,之所以疲軟,是因為經銷商數量增長太快,每家經銷商平均銷量大幅下降。
另一方面,此次糾紛,也給那些盲目地、非理性地申請建4S店的投資方提了一個醒。在最初幾年,由于競爭不充分,不少4S店盈利可觀,有的甚至當年就可收回全部投資,于是申請汽車品牌4S店一度火爆,記得當時業界傳聞要成功申請一個合資豪華品牌的4S店,“公關費”就要3000萬元!現在看來,當時的很多投資者一定后悔不及。
現在的確已經到了各方反省汽車產銷關系的時候,在最近兩年的采訪中,經銷商對廠家的不滿可以說是一個普遍現象,見記者一次就罵廠家一次的經銷商并不少。如果產銷關系不理順,經銷商的長遠利益不能得到保證,對廠家而言,是非常危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