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菲亞特再次成為輿論焦點,而這與它的業績無關。實際上,長期以來,無論是產品還是銷售,這家企業已逐漸遠離光環。
就在2007年來到前夕,南京菲亞特再次爆出人事更迭新聞,該公司商務總監景伯青離職,職務暫時由南京菲亞特CEO韓同安負責。
實際上,人事變動對于南京菲亞特而言,早已不算是新聞,自2001年到2006年的5年時間里,商務總監一職已經7易其主,就連剛剛離職的景伯青也已經是第2次擔任這一職務又第2次離職。
自1999年成立以來,南京菲亞特銷量就始終在3萬輛和4萬輛間徘徊,10萬輛的年產能只能無奈放空。2004年,南京菲亞特創下了虧損3億元的記錄,而它當年銷量還不到3萬輛,攤到每輛車上,單車虧損超過1萬元。即使到了2005年,銷量也遠沒有達到當初設定的10萬輛產能目標,當產能無法轉變為銷量時,只能以庫存或者大量閑置方式存在。
銷售低迷,品牌不利,對于任何一個企業來說都足以致命,但對南京菲亞特合資雙方來說,似乎已經司空見慣,更讓外界驚訝的是,雙方似乎已經養成了頻繁更換高層的習慣。頻繁換人,無異于飲鴆止渴,換人之后的公司業務更是江河日下。
困頓處境誰之過
據南京菲亞特內部人士透露,景伯青離職原因在于銷售業績不理想。2006年年中時,菲亞特方曾宣布一個宏大的銷售目標,到2010年時,南京菲亞特計劃產銷要達到30萬輛。而去年南京菲亞特銷售連4萬輛都沒有達到,甚至低于2005年的業績,僅為3.2萬輛左右。
對于景伯青的離職,有分析人士指出,把業績不佳全部歸咎為景伯青有失偏頗。這么多年來,南京菲亞特車型老舊,品牌缺乏號召力,業績不佳絕不是某個人的問題,而是合資雙方的問題。
在2006年年底人事地震后,包括此前就已經離開的銷售、市場和品牌方面的一批部門經理,南京菲亞特自己培養的本土精英已經所剩無幾。實際上,早在馬思博時代,由他主導的針對對南京菲亞特的扁平化管理改革時,就引發了中外方的矛盾。經管會成員由意方把持,中方幾乎沒有發言權。
由于對中國市場缺乏了解,意大利方面高管也如走馬燈似的頻頻更換,每換一個新的高管,都需要一定時間來了解中國市場,也就會帶來新的管理風格。但往往磨合期還沒有結束時,意方高官就離職走人,公司的戰略規劃、品牌管理和渠道建設等更根本無法從長計議,從此惡性循環,加速核心管理人員流失。
其次,多年低迷,部分原因在于對中國市場的戰略判斷失誤。在合資之初,菲亞特方仍然把中國市場劃入一個欠發達的地區,屬于不充分競爭市場,僅靠3款產品打天下。等到菲亞特看到和它同時期甚至比它晚進入中國市場的豐田、日產賺得缽滿盆滿時,最好的發展契機已經流逝,回天乏力。
復興之路不輕松
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在中國車市每年以30%左右的速度發展的背景下,南京菲亞特卻連年失利,在內外夾擊、腹背受敵的困境之下,已經把自己逼到了一個邊緣化的角落。
由于錯失良機,向上,菲亞特已經失去了與一流集團角逐的實力,無論是西耶那還是新車派朗,都難以與豐田、通用旗下產品抗衡;向下,盡管派力奧價格一降再降,但南京菲亞特又無法做到像奇瑞、吉利等自主企業那樣的成本控制力和市場掌控力。高不成、低不就,成為菲亞特品牌目前最大的尷尬。
2006年10月份,菲亞特突然宣布采購奇瑞10萬臺發動機。南京菲亞特似乎找到了曲線救國之道,在采購奇瑞發動機外,菲亞特正在籌劃將部分菲亞特產品外包給奇瑞,如果事成,菲亞特將在蕪湖獲得新的生產基地,在華布局將發生重大變化。
分析人士指出,從邊緣化的危境中拽回南京菲亞特,必須下重拳,一方面是盡快明確菲亞特的車型定位,擴大品牌影響;另一方面是引進更多且適合中國的新車型,引入新鮮血液,并重塑一個高效、團結的本土化管理團隊。
與去年南京菲亞特頻繁換人巧合的是,菲亞特總部決定再次更換菲亞特車標,這已經是菲亞特歷史上第16次換標。無論是換人還是換標,南京菲亞特希望“與往事干杯”,以圖東山再起。但能否改變邊緣化處境,市場留給南京菲亞特的時間和機會都已經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