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合資企業自主品牌的試驗場,廣州本田目前已經從引進技術生產,進入了本土化研發階段。
“付守杰到底在忙什么?”一年來,這個讓無數媒體感到好奇的問題,就快要揭開謎底了。
作為合資企業自主品牌的試驗場,廣州本田目前已經從引進技術生產,進入了本土化研發階段,而計劃成立的廣州本田研究中心將逐步實現“本土化開發”,其表明廣本的自主品牌之路已經進入實質性操作階段。
對于本來產品就不豐富的日本本田來說,在中國這么大的市場里,滿足兩個工廠的新品需求,難度是非常大的。于是,在中國自主開發新車型,也就成為廣州本田的股東雙方共同的選擇。
也許是對自主開發能力的自信。廣州本田中方總經理付守杰在其2007年事業計劃發布會上打破沉默,提前為廣州本田鋪墊輿論,“作為合資企業,也是可以靠自主開發創新,這是我的個人結論!”
這樣的表述從付守杰口中說出來十分罕見。剛剛接手廣州本田一年的付守杰,正在逐漸改變過去“只想不說”的低調形象,進攻姿態已經開始變得鮮明。
根據之前廣汽對自主品牌計劃的設想:要在5年內通過整合重組,剝離非核心業務,構建完整的核心技術和自主品牌。
廣本二次創業
一個月前,部分地區由于供貨不足,再次出現雅閣加價現象,這是雅閣2006年結束持續7年的加價景象后的首次回潮。不過人們更愿意相信這次是市場的一次例外,沒有人相信,這款賣了近8年的戰略車型還能長期支撐廣州本田的未來。
在這兩年,上海通用的“多樣化產品蠶食細分市場”策略正逐步吞噬著其他競爭對手的份額,并有甩開其他廠商的趨勢下,更多的人相信,一直靠單一車型吞噬足夠市場的廣本模式正在面臨挑戰,如果不及時跟上形勢,廣州本田的冬天遲早會到來。
2006年廣州本田依靠雅閣、奧德賽、飛度、思迪等四款產品完成了產銷26萬輛的任務,2007年的產銷目標是31萬輛。目前對廣州本田較為嚴肅的一個課題是———廣州豐田凱美瑞去年11月份銷量已經超過雅閣,凱美瑞搶占的相當一部分是雅閣的市場,而且明年廣豐將投產豐田Yaris,這也是一款直接與飛度競爭的車型。
不過這還只是眼前的課題。如何滿足即將投產的增城二工廠的滿負荷運轉?如何應對本田缺乏新車型補給的問題?這才是廣州本田更需要考慮的。
而要解決這一系列問題,廣汽集團管理層心里都明白,只有自主開發新產品才是最徹底的途徑。而這對廣州本田和付守杰來說,無疑是一次重新創業。
早在曾慶洪掌舵時期,廣州本田就曾提出過自主品牌的設想,由于當時國家沒有傾向性政策,而且廣本也正處在高速發展中,資金、管理和技術一切都在磨合中,該計劃一直沒有實施。曾慶洪把更多的精力轉向了生產質量和企業品牌文化建設,當時曾慶洪的設想是,廣州本田的品牌上去了,以后做自主品牌將順其自然。
不過輿論的壓力,并不容廣州本田等待最佳時機的到來。隨著2006年入世5年保護期限越來越臨近,尤其是2004年前后奇瑞迅速崛起,外部輿論環境對占有最優質資源的合資汽車企業越來越不利———合資公司承擔自主研發日益成為一張民意牌。
廣州本田此時也感到了緊迫感。2006年3月9日,曾慶洪做客搜狐網大談“十一五期間合資企業的責任和使命”;20天后的3月29日,付守杰迎來了上任廣州本田后的第一仗———廣本第四品牌思迪正式下線。思迪出世,隱約讓人感覺到了廣州本田來者不善。
果然,2006年7月10日,廣汽集團順應形勢正式成立汽車工程研究院;3個月后,國家開發銀行通過了和廣汽的《開發性金融合作協議》,43億元政策性貸款隨時供廣汽支取。
一個成熟的司機經過最初的1000公里“磨合”后,終于要放開手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