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合資企業自主品牌的試驗場,廣州本田目前已經從引進技術生產,進入了本土化研發階段。
“付守杰到底在忙什么?”一年來,這個讓無數媒體感到好奇的問題,就快要揭開謎底了。
作為合資企業自主品牌的試驗場,廣州本田目前已經從引進技術生產,進入了本土化研發階段,而計劃成立的廣州本田研究中心將逐步實現“本土化開發”,其表明廣本的自主品牌之路已經進入實質性操作階段。
對于本來產品就不豐富的日本本田來說,在中國這么大的市場里,滿足兩個工廠的新品需求,難度是非常大的。于是,在中國自主開發新車型,也就成為廣州本田的股東雙方共同的選擇。
也許是對自主開發能力的自信。廣州本田中方總經理付守杰在其2007年事業計劃發布會上打破沉默,提前為廣州本田鋪墊輿論,“作為合資企業,也是可以靠自主開發創新,這是我的個人結論!”
這樣的表述從付守杰口中說出來十分罕見。剛剛接手廣州本田一年的付守杰,正在逐漸改變過去“只想不說”的低調形象,進攻姿態已經開始變得鮮明。
根據之前廣汽對自主品牌計劃的設想:要在5年內通過整合重組,剝離非核心業務,構建完整的核心技術和自主品牌。
廣本二次創業
一個月前,部分地區由于供貨不足,再次出現雅閣加價現象,這是雅閣2006年結束持續7年的加價景象后的首次回潮。不過人們更愿意相信這次是市場的一次例外,沒有人相信,這款賣了近8年的戰略車型還能長期支撐廣州本田的未來。
在這兩年,上海通用的“多樣化產品蠶食細分市場”策略正逐步吞噬著其他競爭對手的份額,并有甩開其他廠商的趨勢下,更多的人相信,一直靠單一車型吞噬足夠市場的廣本模式正在面臨挑戰,如果不及時跟上形勢,廣州本田的冬天遲早會到來。
2006年廣州本田依靠雅閣、奧德賽、飛度、思迪等四款產品完成了產銷26萬輛的任務,2007年的產銷目標是31萬輛。目前對廣州本田較為嚴肅的一個課題是———廣州豐田凱美瑞去年11月份銷量已經超過雅閣,凱美瑞搶占的相當一部分是雅閣的市場,而且明年廣豐將投產豐田Yaris,這也是一款直接與飛度競爭的車型。
不過這還只是眼前的課題。如何滿足即將投產的增城二工廠的滿負荷運轉?如何應對本田缺乏新車型補給的問題?這才是廣州本田更需要考慮的。
而要解決這一系列問題,廣汽集團管理層心里都明白,只有自主開發新產品才是最徹底的途徑。而這對廣州本田和付守杰來說,無疑是一次重新創業。
早在曾慶洪掌舵時期,廣州本田就曾提出過自主品牌的設想,由于當時國家沒有傾向性政策,而且廣本也正處在高速發展中,資金、管理和技術一切都在磨合中,該計劃一直沒有實施。曾慶洪把更多的精力轉向了生產質量和企業品牌文化建設,當時曾慶洪的設想是,廣州本田的品牌上去了,以后做自主品牌將順其自然。
不過輿論的壓力,并不容廣州本田等待最佳時機的到來。隨著2006年入世5年保護期限越來越臨近,尤其是2004年前后奇瑞迅速崛起,外部輿論環境對占有最優質資源的合資汽車企業越來越不利———合資公司承擔自主研發日益成為一張民意牌。
廣州本田此時也感到了緊迫感。2006年3月9日,曾慶洪做客搜狐網大談“十一五期間合資企業的責任和使命”;20天后的3月29日,付守杰迎來了上任廣州本田后的第一仗———廣本第四品牌思迪正式下線。思迪出世,隱約讓人感覺到了廣州本田來者不善。
果然,2006年7月10日,廣汽集團順應形勢正式成立汽車工程研究院;3個月后,國家開發銀行通過了和廣汽的《開發性金融合作協議》,43億元政策性貸款隨時供廣汽支取。
一個成熟的司機經過最初的1000公里“磨合”后,終于要放開手腳了。
自主品牌的臨界點
一旦廣州本田的自主品牌實施,汽車行業的諸多既定規則將被打破,特別是結束奇瑞、吉利獨擎自主品牌大旗的局面,實現外方技術向中方的轉移。
“技術轉移”一直是橫在中國企業面前的一堵經濟墻。這是中國汽車業迫切希望改變而長期無法改變的現狀,即使是上汽、一汽這些中國的頂級企業,他們在面對合資伙伴能夠做的事情也是非常有限。以至于,上汽不得不曲線收購瀕臨破產的羅孚和雙龍,來實現自主品牌的目的。
國家始終把注入最優質資產的合資企業看作是自主品牌的跳板,但始終沒能實現外方技術向中方轉移。2006年3月12日,國家發改委醞釀發布了11號文件:《關于加快推進產能過剩行業結構調整的通知》。
通知指出,新增產能應該“支持汽車生產企業加強研發體系建設,在消化引進技術的基礎上,開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技術”。明確規定“所有新建汽車整車生產企業和現有企業跨產品類別的生產投資項目,除滿足產業政策要求外,還要滿足自主品牌、自主開發產品的條件”。
國家發改委官員在接受媒體采訪時稱:合資企業至少要明確新增產能為中外雙方合作研發;實際上,這份文件要求“十一五”期間新增產能必須傾向于自主創新產品,這是在逼迫合資企業搞自主研發。
在政府“新增產能必須向自主創新產品傾斜”的表態下,未來合資企業的關注焦點自然從技術、銷售等方面向如何開發自主產品轉移,如果廣州本田這樣的主流合資企業一旦加入進來,中國汽車業也將沖破局部自主(本土品牌搞自主)和全面自主的臨界點。
目前全球的動向是,有自主開發能力的企業生存,沒有這種能力的企業淘汰。全球都非常關心中國廠家如何克服這個問題。
本田的考量
在廣州本田自主研發的過程中,本田是一個不容忽視的角色。2006年9月,廣州本田增城工廠落成,本田技研工業株式會社社長福井威夫親臨現場,以往福井很少出席類似場合。足見本田管理層對中國市場的重視。
廣州本田的表現直接影響著本田在中國市場的業績。2005年本田在中國銷售量為26萬輛,比2004年上升了19%,增幅位列當年全球各大市場之首。福井明白,本田要長期扎根中國,必須全面調動廣汽的積極性。
本田的這種經營戰略思維,很大程度上是從自己的競爭處境和綜合實力出發的。眾所周知,本田是一個產品線并不長的汽車企業,近年來一直依靠屈指可數的幾款車,維系跟豐田等品牌在全球市場上的競爭。
所以本田目前在全球各地從事事業活動的基本原則是,在有需求的地方從事生產。這一原則并不是簡單地在某一個地區從事整車的生產,而是要從零部件的本地化研發和生產開始,也就是說產品的國產化率是非常重要的原則。在全球來說,美國本田零部件的國產化程度最大,由于這方面做得出色,美國本田也開始在美國當地進行產品的研發。
必須全面調動合資伙伴和遍布全球的制造廠的積極性,本田才能繼續維護自己現有的份額。“從這個趨勢看,隨著廣州本田國產化率的提高和本地零部件國產化水平的不斷提高,根據本田的美國原則,如果廣州本田有自主開發的意愿,本田必然要大力地支持。”福井曾公開表態正是基于這個經營思路,2004年4月1日,廣州本田歡送首任總經理門脅轟二的新聞發布會上,即將離任的門脅給當時設想搞自主研發的廣州本田,丟下一句話,“廣州本田問世不到6年,工作重點應該是推進國產化以及進行技術測試等。”
當時24萬輛生產線的改造已經完成,門脅認為這樣的規模,廣州本田可以開始嘗試實現自主開發的目標了。
廣本方程式
一位廣州本田經銷商對這樣的一個場景至今記憶猶新:2003年門脅轟二來自己的4S店考察,臨走前一一跟包括清潔工在內的所有員工握手,并表示“感謝他們對本田品牌做出的貢獻”。
這是廣州本田企業文化的一個縮影。在公司會議上,中日雙方的意見可以完全相反,但一出會議室意見必須一致。后來接任者也都秉承了這一“務實、合作”的作風。
廣州本田廠區里,有國內汽車企業里最大的活動中心,各種文體和比賽活動不斷。企業文化的活力被激發出來后,一個最直接的結果是,廣州本田的員工收入并不高,但是人員流動率始終很低;這種文化體現在銷售環節,就是跟經銷商利益均占,提高他們的品牌忠誠度。
廣州本田是國內第一個實行4S品牌專營店模式的品牌,1997年要一個經銷商投資上千萬資金建店,沒有足夠的實力不行,所以廣州本田經銷商的整體實力和素質一直是行業公認最高的。
由于之前一直堅持不降價原則,廣州本田給外界留下了相對“穩定和統一”的品牌形象。雖然日后4S模式在中國開始風行,許多品牌的擴張速度甚至超過了本田,但是廣州本田在中國市場的品牌維護和店面管理,至今仍是許多競爭對手學習的榜樣。
有人說,在自主汽車品牌除了榮威外,基本都守著15萬元以下中低端市場的形勢下,廣州本田具備的軟實力,如果能為合資自主品牌進入更高一級的市場提供一個標準,將直接左右中國自主品牌未來的競爭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