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車”政府采購之路 政府力挺中國車
今年伊始,國務院公布了汽車產業振興計劃,明確提出要支持中國品牌汽車的發展。計劃提及,為了支持中國汽車品牌,政府將修改目前政府和機關用車采購在發動機排量和價格上的標準,并增加中國品牌的份額,并強調“優先購買新能源和中國品牌汽車”。此舉對于中國汽車品牌的發展與成熟,起到積極的帶動作用。一來可以加強國內車企的競爭局面,促進中國汽車品牌的茁壯發展;二來可以控制國外品牌對本土市場的占領,提升本土汽車品牌的影響力。
今年1月20日,國務院公布了汽車產業振興計劃,計劃明確提出要支持中國品牌汽車的發展。計劃提及,為了支持中國汽車品牌,政府將修改目前政府和機關用車采購在發動機排量和價格上的標準,并強調“優先購買新能源和中國品牌汽車”。政府用車中的50%將要求必須是中國品牌汽車。
因此,從今年伊始,政府采購汽車就成了熱門話題,并且隨著國家關于汽車行業各項政策的不斷出臺,持續保持“高溫”。
政府采購“定向”
今年5月27日,中央政府采購中心在中央政府采購網發布了“關于2009~2010年度中央國家機關汽車協議供貨有關問題”的通知。通知中,奔馳、寶馬相繼進入到政府采購目錄中。此舉立刻引來爭論,豪華車能否進入政府采購目錄,合資廠商的產品能否算作“中國品牌”。事實上,除了德系三大豪華品牌外,包括沃爾沃等合資品牌也在政府采購目錄中,政府采購幾乎覆蓋了全部合資廠家,以及絕大部分產品。
面對民眾產生的疑問,中央政府采購中心專門發布聲明,中央國家機關多年來倡導并帶頭使用節能環保的中國品牌汽車,以后將進一步提高中國品牌汽車的采購比例。而且部分列入采購名單的豪華品牌,并沒采購計劃。
通知還明確,今年各級黨政機關的車輛購置及運行費用支出在近3年平均數基礎上降低15%。有關部門已經相應下調了公務用車配置的排氣量和價格標準,一般公務用車由2.0升以下、價格25萬元以內,下調至1.8升以下、價格16萬元以內;機要通信用車調至排氣量1.6升以下、價格12萬元以內,有效降低了公務用車購置經費支出。可謂力挺“中國品牌”。
按照振興計劃,我國汽車工業發展的遠景目標,在政府采購領域將不斷增加中國品牌的份額,3年內中國品牌在乘用車市場的份額至少達到40%,在轎車市場的份額將達到30%,目前中國品牌轎車市場的份額只有25%。
何為“中國車”
伴隨著上述目標的提出,在個人用車市場叫座,但在政府部門采購中并不占優勢的中國品牌,開始獲得前所未有的“發力”機會。不過,在政府采購力度加大之前,首先帶來的疑問是何為“中國品牌”。
正如奔馳、寶馬進入采購目錄帶來的疑問一樣,并非本土生產的合資品牌也可以納入到“中國品牌”的范圍內,國家信息中心經濟咨詢中心主任徐長明此前對媒體表示說,自主品牌的定義為:
在中國是否取得注冊商標專用權;在全球范圍內是否獨家擁有商標專用權;是否擁有該品牌的自主知識產權、產品的工業產權、產品改進和認可權以及產品的技術轉讓權;作為品牌的識別標志,應該在車頭和車尾加以標注。
也就是說,所謂中國自主品牌汽車--也即中國車,“應該是中國內資企業自主研發的車”。從這一標準來看,“中國車”涵蓋了紅旗、一汽奔騰、上汽榮威、奇瑞、吉利、比亞迪等品牌。
從政府用車的角度來看,我國政府采購的發展經歷了3個時期:
第一階段為解放初期到改革開放之前,這段時間紅旗、上海兩大中國品牌在國內形成了壟斷的格局;
第二階段從改革開放初期至2000年,隨著上海大眾落戶國內,合資品牌全面壓過中國品牌,并在政府采購領域形成了壟斷局面;
第三階段為2000年至今,中國汽車工業經歷了發展最為迅速的10年,而中國品牌在這段時間內也是全面開花,實現了從無到有,從少到多,從次到優的發展。正是從這一階段開始, 我國政府采購名單中才真正形成中西爭鳴,并以采購中國品牌汽車為重心的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