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成度令人滿意 特斯拉Model 3深度體驗
【太平洋汽車網 評測頻道】萬眾期待的特斯拉Model 3在經歷了漫長的產能爬坡后,成功在2019年3月登陸中國市場,取得了極高的關注度,成功地引爆了中型電動轎車的細分市場。那么問題來了,這輛特斯拉品牌下的“入門走量車”到底香不香?且看下文。
本次試駕車為特斯拉Model 3 2019款 長續航全輪驅動版,官方指導價為人民幣45.50萬元。
靜若處子,動若脫兔,這是小編對Model 3日常駕駛體驗的概括。在起步時,Model 3具備緩行功能,不需點油門即可緩慢前行,搭配開合細膩的油門踏板,可幫助駕駛員準確地控制動力輸出,對新手十分友好。
在中低速行駛時,Model 3的電機噪音得到了極佳的抑制,在普通電動汽車上惱人的“口哨”聲幾乎不存在,唯有當您靜心聆聽時,方可收獲些許沖破層層NVH措施而“逃逸”的電機運作聲響。
當油門踏板被踩下更大深度時,Model 3終于展現出它的運動天賦:前后雙電機迅速將幾千只21700電池芯體所提供的充盈電流,化作258kW(351PS)的迅猛動力,并由4條米其林PS4輪胎轉化為拳拳到肉的縱向G力,彈指間令Model 3的時速計歡快地超越限速數值,還能保持優雅得體的聲量。
在100km/h甚至更高速巡航時,Model 3的動力儲備依舊令人滿意,超車變線時動力“隨傳隨到”,十分跟腳。同時,得益于底部75kWh電池組的“壓陣”,Model 3整車的安穩感、循跡性達到甚至超越了同售價燃油車的水準。
Model 3采用了EPS電子助力轉向系統,具有可變阻尼/可變轉向比兩大功能。這兩個功能放在現在雖然稱不上黑科技,但特斯拉工程師們將整套系統調校得十分線性、細膩,既不會因助力過大而有一股“電子奶油味”,也不會有著寶馬E90 325i方向盤那健身器材般的過量回饋,一切都是那么的有分寸。
當油門踏板被松開后,支持兩級調節的動能回收模式即被激活,孜孜不倦地回收著車輛的巨大動能反哺電池組。值得一提的是,當動能回收設定在“低”模式時,減速拖拽力度十分得體,不會對乘員造成過多困擾,適合市內使用;而“標準”模式下的拖拽感也較大部分國產電動車型來得柔韌,展現出行業領先者應有的調校水準。
高達3.2-3.5Bar的胎壓與扁平比僅為45的米其林PS4輪胎,令輪胎壓上障礙物時頗有彈跳感,這在一般車型上絕對是壞事。然而,在Model 3上,極富韌性的懸掛組件很好地抑制住了這種跳動,并以油潤的阻尼來吸收絕大部分的沖擊力道,頗有跟路面顛簸“打太極”,然后將其技術性擊倒的感覺。
在日常駕駛時,你會感覺這套懸掛跟方向盤風格蠻像的,都是剛柔并濟的風格,對于年齡稍大的消費者來說可能沒有那么友好,但對于年輕消費者來說,這已經是市面上能買到的一副最有厚實感、最均衡的電動車底盤了。
如果你將Model 3高速扔入彎角中,整副底盤所呈現出的剛性將令你印象深刻。4個車輪協調而有力地抓住柏油路面,堪稱一出由優秀底盤幾何與極佳避震器設定所演繹的彎道探戈。而車頭也緊跟方向盤的輸入指令,指向出彎方向,不需要過多的修正,便能與駕駛員思維無縫貼合,頗有運動轎車的秉性。
●18m樁距繞樁測試
Model 3在進行18m樁距繞樁測試時,在53km/h左右開始響胎,但得益于優秀的懸掛幾何設定,電動車常見的劇烈重心轉移被良好抑制住,可控度極強。無可否認,Model 3的底置電池包著實是件極佳的壓艙物,令車子更有貼地感,要把Model 3開翻幾乎是件不可能的事情。
但在60km/h的極限繞樁速度下,這“壓艙物”的巨大慣性成為了最大的累贅,操控感就跟背著大書包在地鐵人流中費力穿插的小編本人一樣滑稽。在此速度下,Model 3的底盤已逼近極限,十分考驗駕駛員對于走線的把控,不然容易因側向慣性的“堆積”而令車子馬失前蹄,造成ESP猛烈地介入救車。
總而言之,在極限繞樁的表現上,Model 3的表現已凌駕于其它所有中型電動轎車之上,整副底盤的平衡感令人挑不出任何毛病,非常值得大家一試。
●加速/制動表現
在全“電”門加速時,能明顯感到踏板存在著防呆設計,因為Model 3不僅會拒絕你的“憋轉速”請求,加速度也將在踩下全油門的半秒后才悉數迸發,將你的頭狠狠地甩向頭枕,并像電影慢鏡似的將車窗外的景物作夸張的迷糊化處理,最終給出4.76秒的破百成績。
在剎車姿態的處理上,Model 3也呈現出老道的一面。前懸架穩穩地支撐住了車頭,同時整車的姿態十分得體,未發生任何滑移或者整個車頭下沉的跡象。穩定的姿態,也為后輪分擔更多的制動效能提供了條件,減輕前輪4活塞卡鉗內剎車片的磨損。最終,Model 3做出了36.93米的百公里制動表現。
在Model 3自帶的地圖中,駕駛者能直白地觀察到各個超級充電站所在方位,并支持一鍵導航前往。不僅如此,導航系統還提供了每個超級充電站的占用程度、所支持的最大功率以及超時占用費的詳情,以達成合理的資源分配。
小編家住荔灣區,最近的超級充電站位于沙面的白天鵝賓館。該充電站在工作日上下班高峰期有著足夠的充電樁可用,但需要繳納停車費。
在珠江邊停好車,抬頭便是白天鵝賓館。充個電都能獲得文化的熏陶,這特斯拉超充站的選址簡直完美。
對于富有小心思的特斯拉來說,外部按壓、內部主屏幕點擊、手機APP打開、充電插頭感應四種方式均可打開Model 3的充電口蓋板然而,小編實測第四種打開方式在這個超充站根本不能用,只剩拿著充電接頭的小編在風中凌亂。
在接上充電接頭后,Model 3將經歷由車載電池-外部供電的轉換,斷路器所發出的聲響頗有機械感。Model 3從此進入了外部電源供應狀態,不會影響除行駛外所有功能的正常使用。
正當小編驚訝于超時占用費的昂貴時,Model 3已進入了最強充電狀態,高達110kW的實際輸入功率以及超過700km/hr的行程增加速度,令30%-80%的充電僅耗費半小時便能完成,獲得300km左右的續航里程增加不費吹灰之力。要知道,這還是在空調開啟、車載娛樂設備打開的情況下達成的。特斯拉超級充電的體驗無可比擬。
然而,充到80%電量(特斯拉允許用戶設置充電停止點,想充滿的話需手動設置,80%為日常駕駛推薦設置)附近,Model 3的充電速度將大幅下降至30kW以延長電池組壽命。不過在小編看來,此舉或也有著“趕客”以提高充電樁利用率、服務更多車主的意思。
作為一輛在2019年銷售的特斯拉車型,標志性的無格柵前臉自然是標配的。圓潤的各處線條、精致的細節處理很容易讓人對Model 3第一眼便產生好感。
仔細研究Model 3的車頭輪廓,小編腦海中浮現出了保時捷的身影……不得不說這前廂蓋的設計實在太保時捷了。而特斯拉的金屬車標則以浮雕形式鑲嵌在艙蓋前部,其尖銳造型能瞬間把行人的目光焦點給鎖定住。
自新款Model S取消了仿進氣格柵后,特斯拉一氣呵成的家族式前臉設計收獲了不少好評,但是電池/電控/電機總歸是要散熱的,而且熱量還不小。因此,Model 3車型前保險杠的下方有著橫條形的撞風進氣口,以保證最基本的散熱。
全LED的矩陣式自適應大燈作為時下潮流,出現在Model 3上可謂再合適不過了。在形狀不規則的燈腔輪廓內,是做工精致的LED日行燈眉以及下方照明組件,其中燈眉還能與翼子板的肩線精準對齊,顯現出特斯拉對自家裝配水平的自信。
傳承自Model S車型的靈動弧線,貫穿了Model 3外觀的方方面面。作為一輛掀背造型的三廂車,特斯拉設計師們很巧妙地將前行李艙與成員艙之間的連接予以平滑化,營造圓滑流暢的觀感,想找出一個扎眼的元素都難。
短前/后懸+長軸距的設計,再搭以較低的離地間隙及圓潤的車身線條,寥寥幾筆便給國內電動車廠商們“上了一課”,領略簡潔即是美的道理。畢竟在特斯拉看來,要造出一輛漂亮的電動車,絕不僅僅是在滑稽地將燃油車底盤升高,再像鬼畫符一般添上N筆不合時宜的藍色元素,就能糊弄過關的。
特斯拉家族化設計的窗線(盡管小編很不情愿再次提“家族化”這個詞),被施以更多年輕化的魔法后,與討巧的5幅塑料輪圈蓋一同,營造出活潑靈動的側面觀感,讓Model 3不至于看起來像是個長了4個輪子的大鼠標。
來到尾部,調皮的小鴨尾以及那“孤獨求敗”的DUAL MOTOR雙電機徽標,成為了最大的亮點。而不把車名寫在車屁股上的車企,特斯拉算是第一家。畢竟特斯拉并不想讓陶醉在簡潔外觀中的你,發現這是臺入門定位的Model 3。
風格類似Model X車型的尾燈,以平直的線條、熏黑的底色營造出與Model X截然不同的運動感,點亮后的效果亦更加耐看,頗為契合Model 3準運動車型的定位。
相比早些年推出的Model S/Model X車型,Model 3雖有著更為入門的定位,但在人機工學、細節處理及整體工藝的造詣上進步明顯,之前的車門鍍鉻條對不齊、把手彈不出來、門框上有大焊縫之類的Bug已經在Model 3上得到徹底解決,整體做工對得起車系售價。
●前行李廂
有趣的是,Model 3的前廂蓋關閉時并不能一步“砸”到位,最后仍需用力按下特斯拉LOGO附近的部位完成固定,與強調科技感的整車氣質不太相符。
●尾廂詳解
之前說過,Model 3盡管長得很像掀背車型,但它的尾箱開啟方式暴露了它實際是輛三廂車的事實。值得一提的是,雖然后備廂開口不大,但第二排座椅放倒后Model 3依舊能提供類似掀背車型的巨大空間,還因取消了備胎而獲得額外的、帶隔板的空間,“買菜”屬性盡顯。令人遺憾的是,哪怕是官方指導價45.50萬的長續航全輪驅動版Model 3,依舊未能標配電動尾廂蓋;同時,這尾廂蓋不僅翹得老高,想關上它還得費不少勁,實在令人摸不著頭腦。
內外兼修,方得精致。Model 3簡潔的內飾設計,與此前Model S/Model X車型那粗獷豪放的風格相比,更符合特斯拉的品牌調性。一盤,一屏,就夠了,再無其它更多的視覺焦點。
手感無可挑剔的方向盤顯然是經過深思熟慮后得到的定制產品,盤體大小及粗細程度均恰到好處,包裹的真皮亦有著不錯的觸感。運動與舒適兼得,手感共簡潔一色,說的就是它。
別以為它白白胖胖的就以為是個呆瓜,這兩顆手感巨好的滾球實在令小編愛不釋手,可能是因為想起了早時電腦鼠標里的滾球吧。驚喜的是,這兩顆滾球不僅毫無松垮感,還具有上下左右的四項調節功能,在不同菜單選項下實現對娛樂系統/Autopilot自動駕駛/方向盤/左右后視鏡的調節,頗有蘋果手機HOME鍵的風韻。
在方向盤后,Model 3的轉向燈撥桿采用了類似寶馬車型的兩段式設計,既能輕撥閃三下,亦能撥到底一直閃,同時集成了雨刷及玻璃清洗的功能。而右側的懷擋撥桿的操作與奔馳車型似曾相識,唯一不同的是能快速向下撥動兩次以激活Autopilot功能罷了。
作為人車交流的重要一環,Model 3的油門(或者應叫“電門”)踏板,有著接近風琴式踏板的貼腳感,避免了許多電動車型“弓”著腳踩油門的疲勞以及潛在的安全隱患,與高低落差明顯、阻尼差異明顯(其實就是硬硬硬)的剎車踏板形成了第一道主動安全體系,避免出現“一腳油門當剎車”的危險局面。
至于這臺像被502膠水粘在中控臺上的“iPad Pro”為何如此結實,或許只能由特斯拉工程師解答了。但肯定的是,這塊屏幕能控制的選項之廣,操作體驗之順滑,令人不得不欽佩。(畫外音:國產電動車廠們,趕緊學著點!)
屏幕左側固定顯示的是車輛的基本狀態,包括當前所在檔位、時速計、轉向燈開啟情況、車輛各個門的閉合以及中控鎖的控制,當然還有一個不起眼,但總能令電動車主們虎軀一震的續航里程指示。
順滑如iOS設備的順滑感、完美的屏幕顯示效果、清晰明了的2-3級UI設計,對習慣面對國產安卓車機的小編來說有著撥云見霧,去冗排雜之感,除開要斜著眼才能瞄到速度計這一大Bug之外,實在沒有想要哪怕一個實體按鍵的欲望。
空調溫度調節、前排座椅加熱、風擋除霧、音量調節等各項常用功能的圖標,被規整地安放在屏幕下方供駕駛員快速操作。其中空調溫度及音量的拖動調節特別討巧,熟悉后基本能扶著邊框實現盲操,人機交互的友好度以及整體操控效率并沒有鍵盤車神口中那么的不堪。
那么問題來了,Model 3在路況好時,駕駛員調節這些選項可謂易如反掌,但一遇上哪怕一點輕微顛簸的路面,除最下方的常用功能區域能扶著邊框操控外,其它菜單內容就像得了帕金森似的,能點中哪個選項完全是隨緣的。
這臺四驅長續航版的Model 3車型,雖不支持有著排山倒海加速度的“狂暴模式”,但輕松模式的動力響應已經能滿足90%的日常駕駛工況,而標準模式下的加速度也令人甚為滿意。轉向模式及能量回收模式則可根據個人喜好隨時切換,蘿卜青菜各有所愛。
值得一提的是,Model 3那類似于AT變速箱掛D擋的緩行功能可徹底關閉,配合Autohold功能可降低溜車幾率,但如果能支持自定義緩行速度就更完美了。
DIY涂鴉板、80s掌機模擬器、高保真放屁聲、壁爐燃燒等彩蛋,均可通過點擊屏幕上方的特斯拉LOGO以獲得,對化解突如其來的尷尬氣氛立竿見影,車內將再次充滿快活的空氣。
在內裝材質的使用上,Model 3車型的設計師很明顯經過了北歐家居風的熏陶,采用了高級搪塑、金屬飾條、實木飾板等多種材質的拼接,給人一種小家碧玉的清新感。
老掉牙的蘋果6s續航尿崩?Model 3能幫你粗暴地治愈。只因亮面鋼琴烤漆處理的磁吸蓋板之下,隱藏著可翻折向上的手機充電托板,支持iOS/USB Type-C接口的手機直接插上充電,還能DIY實現對其它接口的支持。
當然了,這兩塊磁吸蓋板可是相當地有脾氣,你只能夠優雅地把他們合上,如果你手勢急一點……不好意思,這倆蓋板根本不買你的賬,并以反彈來抗議你的行為。
當兩塊磁吸蓋板以及手機充電托板完全打開后,你將得到一個體積震撼的扶手箱。分分鐘能“吞”進一個女士手提包/佳能5D3 24-70F4套機/iPad 2017款平板電腦,用“海納百川”來形容毫不過分。
令人抓狂的是,由于“黑卡”鑰匙僅為備用用途,特斯拉為其安排了一個隱秘的感應區——中央杯架與中央扶手之間。然而問題來了,小編在做性能測試時,卡總會飛得不知所蹤。不僅如此,Model 3每次掛P檔停車后想起步,系統總需認證身份,小編也只好老老實實卡把找回來扔感應區才行,麻煩得很……
只因杯架前方的儲物格過于“搶戲”,Model 3上傳統的中控扶手箱便顯得中規中矩,很容易被人遺忘了它的存在,但人性化的分層設計依舊能獲得小編送出的一個贊。
讀到這里,可能有的讀者就會問了,Model 3這車怎么沒有空調出風口?實際上,特斯拉工程師們的腦洞實在太大,首先用橫貫左右的長條形作為主出風口,利用內部的多塊隔板以控制左右風向;他們還在長條形出風口的下方設置了第二條出風口,并通過改變第二出風口的風量,將長條形出風口的風不同程度的抬升,以達到風力萬向可調的效果,實在令人拍案稱奇。
更酷炫的是,你在中控大屏里點擊下方的風扇LOGO后,便隨時拖動實時氣流走向,實現指哪吹哪的操作,能讓小編玩上一年。當然了,形似鐵板燒的座椅加熱開關也是一大亮點,用來“炙烤”后排友人也再合適不過了。
在外觀部分我們已經點到過,Model 3車型的標識,僅僅存在于內飾的部分細節上。其中最易令人察覺的,莫過于4個車門的Model 3迎賓踏板了,這種“只讓自己看,別人猜不透”的悶騷感貫穿了內飾設計的始終。
值得一提的是,Model 3的車門阻尼感較為厚重,與關閉后備廂蓋的風格十分類似,需要比期望值更大的力氣去“拽”門才足以讓車門正確地關閉,對于習慣日系車輕關門動作的車迷們要多加適應下了。
寬大的真皮座椅表面皮質細膩柔軟,內部支撐物的造型與硬度均合理,對駕駛員的腰肩包裹性不錯,但較短的坐墊長度與較小的上翹角度則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腿部支撐力,對長時間乘坐舒適性產生了負面的影響。
有意思的是,因Model 3采用了弧形設計的車頂橫梁,因此遮陽板也相應地采用了弧形的形狀,小編第一次摸上去的時候覺得很奇妙。普通車型上側拉/上掀式的化妝鏡蓋板也被兩段式磁鐵蓋板取代,讓人感受到了設計師的小心思。
通過中央大屏才能開啟的扶手箱內部容積很一般,只能放下一些票據及手套之類的物品,但內部的植絨做工細膩,精致度令人滿意。
大氣開揚的全景天窗在邊框的處理上與其它車型差異甚大,整個駕駛艙頂部只剩下兩條金屬橫梁支撐,沒有其它任何金屬組件,不禁令人對Model 3翻車時車頂的承受能力產生擔憂。
同時,遮陽簾的缺失在廣州的烈日炙烤下也不算什么好消息,總感覺自己坐在了一個玻璃蒸籠里。但更開敞的乘坐體驗試問誰不愛。
受限于較為短、平的后排坐墊以及較“陡”的后排靠背,坐進Model 3的后排進行長途跋涉恐怕不是件好消息,有機會的話還是盡量坐前排吧,起碼能稍微躺著會舒服點。
拋開長途乘坐的舒適性來說,Model 3后排的“小心思”著實不少:首先全平地臺+伸縮式中央頭枕的設計令第5名老鐵也能有尊嚴地乘坐,雙USB充電接口實乃開黑必備“續命神器”,而風量足夠的空調出風口+總共10瓶礦泉水的儲物能力能令老鐵們玩一天都不至于中暑,此后排堪稱市內同性交友神器。
@紙巾:個人認為,拋開所有的外部因素,比如說中美貿易戰啊國家補貼啊上綠牌blabla啥的,特斯拉Model 3絕對是時下最為優秀的電動家用車款。
為何這么說?
首先,在性能表現與駕駛樂趣方面,Model 3對其他電動車型有著碾壓性的優勢,能以夸張的數據、造詣極高的人車合一感,輕松掀翻所有電動對手,完成一記技術性擊倒,哪怕面對奧迪S4之類的“神車”也能全身而退,這才是真正的“性能價格比”優勝者。
其次,在售價上,Model 3可謂十分親民,不僅讓“不到40W買特斯拉”成為了現實,還能對一些質量奇差、開起來也不咋地,賣得還死貴的國產電動車當頭一棒,再次拉大技術跟品牌層級上的領先優勢。
第三,Model 3并不是個“電動爹”,它無論在做工還是在NVH的控制上均令人無可挑剔,質量也已經不是以前特斯拉的老樣子了。只要你住在一二線城市,而且家里有充電樁或者離超級充電站不遠,擁有一輛Model 3游走在市區的道路上,著實是很好的體驗,相比國產高端電動車有過之而無不及。
第四,退一萬步說,特斯拉雇員的服務水準與超級充電站的體驗均稱得上無可挑剔,同時也已經積累了一批處在社會上層的用戶群體,買了Model 3車型(或者是說買了特斯拉的品牌)的車主能以特斯拉品牌為紐帶,收獲更多人脈、發展可能。
綜上所述,特斯拉Model 3絕對是時下最為優秀的電動家用車款,只要它把中控大屏3天內死機兩次的壞毛病改掉的話。(圖/文/攝:太平洋汽車網 秦子鈞)
@官煜:
外觀部分:相比特斯拉其他車型更有科技感,全封閉的前臉掛牌之后和諧不少。無框車門拉風指數高,但是為了提升續航而加上的塑料輪轂蓋減分了。整車鈑金工藝相比Model S有提升,但是車門處的橡膠不夠美觀
內飾部分:前排中控相當簡約,除了屏幕和方向盤外無其他設備。功能集成度高,需要多加學習才能很好的使用車輛功能。內飾做工方面也有提升,塑料件縫隙均勻接縫整齊,門板和中控臺按壓無異響。
駕乘體驗:加速線性,電機噪音隔絕比蔚來好。剎車踏板太硬需要適應,踩輕了停不下踩重了剎太急。動能回收力度較弱,設置最高的標準模式均比蔚來的ES8柔和,好處是新手適應較快,但是習慣動能回收之后會覺得力度可以更大些,不然城市路況下需要頻繁切換使用油門剎車;因為整車尺寸較小,后排乘坐的橫向空間非常局促,三個正常身材的男生摩肩接踵“非常親熱”,同時安全帶的位置不合理,178cm的身高坐后排安全帶勒脖子;
AuotoPilot體驗:目前智能程度最高的駕駛輔助系統了,無論是路面車輛識別率還是車輛速度控制、自動變道操作等均很老司機,相比起國內一些廠商還在ACC階段,特斯拉領先非常大的距離。
@宋楓樺:
1.電門踏板腳感細膩,加速能力強悍,四驅底盤夠穩,車機系統人性化,操作好上手,無框車門很騷,用方向盤按鍵控制的外后視鏡、方向盤角度方式新穎。
2.雖然充電時間很快,續航里程也跟同價位/同性能的車型差不多,但是我還是要奧迪S4。選純電車,這個價位首選Model 3。
但是在能選汽油車的時候,還是不考慮特斯拉的。
@凌鵬文:
1、外觀方面并不算驚艷,但是完全對得起幾十萬的售價,45度看起來還有幾分保時捷的影子,逼格已經足夠。
2、系統非常人性化,雖然功能高度集中到中控屏幕上,但是功能菜單分類清晰,還有簡潔的功能注解,最多三步就可以完成你想要的功能設定,屏幕交互流暢,完全不用擔心小白上手問題。
3、內飾略顯廉價,細節還有待提高,膠條變形、裝飾網邊角料沒有去掉,滿滿的美國工廠風。
4、底盤非常“整”,完全對得起這個價位,完全沒有其它純電動車品牌底盤硬、路感不清晰的毛病。過減速帶時明顯感覺車子壓到了東西,但只有很少的震動轉入車廂,高速過彎時側傾也不大,非常穩。
5、動力充沛,油門線性,一腳油門速度馬上攀升,完全沒有動力遲滯,酣暢淋漓,這是電動車給你最大的樂趣。
除了細節的做工有小瑕疵,空間不是很大,真的很難想出這個價格區間新能源不買Model 3的理由,買爆它!
當然可能還沒等我存夠錢買,它就已經爆了……
@楊雅琪:
1.喜歡Model 3的方向盤,對我這種新手很友好,油門踩起來也比較有安全感,加速的感覺比較順暢。
2.但是后排空間比較擠,座椅是真的很不舒服,不過,柔軟度還是不錯的。
@梁嘉茵:
1.副駕和后排座椅都不太柔軟,后排空間比較小,安全帶設計也蠻有問題,會勒脖。
2.作為乘客也感覺Model 3在加速的時候比較順,中控的確很簡潔了,很多功能還是要先上車熟悉適應一下。
@范志成:
1.性能和加速都很優秀,操控性比較出乎意料,不過人機交互步子邁太大了,過于簡化和花哨,上手成本很高。
2.還有就是空間和座椅上我覺得一趟坐下來有點腰疼,尤其是后排,前兩天我還嫌棄ES8太舒適了不運動,現在突然懷念起他的副駕了。
3.全玻璃天窗還是很棒的,買了可以請妹子進來一起看星星,但來自加州的火辣陽光,讓你足不出戶幻變古銅色皮膚。
@桃子老師:對方不想和你說話,并向你扔來一篇文章(本鏈接僅能在PC端打開)
@索安國:對方不想和你說話,并向你扔來一篇文章
>>點擊查看今日優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