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quattro大顯神通 冰雪試駕奧迪e-tron
【太平洋汽車網(wǎng) 評測頻道】既然領教過奧迪e-tron在鋪裝路面上的優(yōu)秀性能表現(xiàn),小編此次受奧迪之邀,來到了冰雪皚皚的長白山,為大家?guī)磉@款車型在高寒氣候+冰雪路面下的試駕體驗。
e-tron在踏入冰雪路面前,有幾點必須留意:
①更換花紋更深的雪地胎,并適當?shù)亟档吞阂蕴嵘サ啬芰?;同時將動能回收手動調(diào)至2擋,這貨在冰雪路面上相比剎車好用得多。
②選擇“全路況”或者“越野”駕駛模式(小編傾向于選擇越野模式,因其能自動觸發(fā)S擋+ESP半關,確保足夠的動力輸出),同時將空氣懸掛升至最高。
③將前后霧燈、后窗加熱、前后自動雨刮通通打開以保證最佳視野,別想著電動車不開這堆東西可以省多少的電,保證安全行車才是第一要義!
④留意下車輛的續(xù)航里程是否充足。即便e-tron有著470km的NEDC標準續(xù)航里程,但在-10°C左右的氣溫+暖風開啟+越野路況的前提下,續(xù)航僅能達到200km左右,需要大家留意。
作為一個從來沒有在冰雪路面開車的小編,盡管有些許漂移的經(jīng)驗,但在車輛開始移動的那一刻,心情依舊是忐忑不安的。
而在逐漸熟悉雪地輪胎的抓地力后,編隊行駛時的e-tron非常“聽話”,只要沿著路上的較深車轍行走,并穩(wěn)住方向盤的指向,基本能實現(xiàn)“軌道車”一般的安穩(wěn)感,而e-tron長行程的吊腳式油門踏板,操控起來甚至比短行程的地板式油門踏板更加有信心。整個過程中,我們能聽到引擎?zhèn)}內(nèi)傳來的“噠噠噠”輕響,而這正是e-tron的ESP系統(tǒng)在迅速制動某個車輪,以維持車輛的直線行駛。
但隱藏在皚皚白雪下的危機,很容易被輕敵的司機所忘卻,并在不經(jīng)意間襲來:如果車輪未能成功卡緊車轍 / 車轍突然變淺,或者是司機在車轍中打方向多了 / 油門踩太深沒控制好,車輛容易像脫韁野馬般迅速向雪墻沖過去,而看似“人畜無害”的雪墻,似乎內(nèi)部藏了塊巨型磁鐵,一直“吸”著2.6噸重的e-tron推頭撞上去,單純打死方向救車也沒有太大作用。
沒有太多經(jīng)驗的小編,剛開始自然是蹭雪墻的???。但在某次即將蹭上雪墻時,小編下意識地大幅度反打方向盤+踩下了2/3以下的油門,奧迪e-tron突然間就像“想通了”,ESP系統(tǒng)迅速對內(nèi)側車輪施加制動,強勁的動力亦通過e-quattro四驅(qū)源源不斷地輸出至外側的兩個車輪,將車輛往彎心“拽”。
此時,方向給得越大,油門踩得更深,e-tron的過度轉向(俗話稱“甩尾”)的趨勢就會愈發(fā)明顯,再也不會出現(xiàn)危險的推頭跡象。e-quattro四驅(qū)系統(tǒng)的瞬間響應速度給小編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場對比的Q8反應顯得慢上了半拍),足以說明e-quattro四驅(qū)系統(tǒng)的先進性,以及奧迪對于四驅(qū)系統(tǒng)調(diào)校的深厚底蘊。
至此,小編已經(jīng)學會了用e-tron的強大動力+瞬間響應的e-quattro四驅(qū)來對抗彎道中的離心力,在車輛不小心偏離原路徑朝著雪墻去時也一點不慌,肌肉記憶自動朝彎心打多些方向+踩下地板油,車輛哪怕部分撞上了雪墻,也能利用尚存的動能+迅速跟進的驅(qū)動力離開雪堆,重回正軌。
經(jīng)過長時間的雪地路況駕駛下來,e-tron底盤的循跡性以及e-quattro四驅(qū)的動力輸出邏輯,都令小編找不出任何毛病。盡管2.6噸的體重令車輛推頭的臨界點變得較為模糊,但依舊能稱得上是個“靈活的胖子”。
開了20公里的雪路后,小編覺得已經(jīng)掌握了雪地駕駛的技巧,開始開得稍微放肆了些,在一個彎道前速度稍快了些,車頭正向著雪墻而去。但小編救車時方向和油門都給得太過了,e-tron直接對著彎心Spin了起來,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橫移的現(xiàn)象,這對于四驅(qū)車型來說等于完全失控!
此時,小編只好完全回正方向+踩死剎車以救車。好在彎心的積雪較厚,車輛最終在安全的地方停了下來。
總而言之,在冰雪路面駕駛e-tron時,依舊在入彎前通過強能量回收來減速,同時要注意卡住較深的車轍,且方向盤的輸入角不易過大/過快,并在危急時刻完全回正方向盤+踩死剎車踏板觸發(fā)ABS系統(tǒng)減速。
既然e-tron在冰雪路面上對于大幅打方向+大油門輸出時,有著明顯的過度轉向趨勢,那么在開闊草坪上來一場雪地漂移,似乎是一個既安全又有樂趣的選擇。
準備方式還是與冰雪路面一樣,均為越野模式+懸掛最高,同時將ESP系統(tǒng)完全關閉即可。
在起漂時,先選定好一個前進的方向,在車輛的行進路徑前不能有任何障礙物(包括車頭現(xiàn)在的指向,以及前輪打死指向的夾角間),并將方向向彎心的一側打死,一腳將e-tron那行程極長的油門踹到底……待e-quattro四驅(qū)系統(tǒng)迅速對外側車輪施加更多動力后,車尾隨即開始猛烈側向滑動。
當車輛尾部開始滑動起來后,駕駛員需穩(wěn)住e-tron的踏板在最大輸出的位置上,隨即利用車尾的慣性回盤。回盤程度少甚至根本不回盤時,車輛會在原地畫甜甜圈;而根據(jù)車輛的滑動趨勢調(diào)整回盤角度,就能幫助車輛進行大弧圈的Power Slide。此時,車速也會更快,視覺沖擊力上也更符合大家對漂移的期待。
要注意的一點是,這里回盤的最大范圍僅僅是回正!不要出現(xiàn)與初始指向相反的輸入,后驅(qū)車型需要大幅度反打才能維持漂移的觀念必須拋棄,這也是四驅(qū)車型一個很重要的特點。
還記得冰雪里面Spin時的注意事項?當四驅(qū)車完全打橫滑動時,是最危險的處境。駕駛員一定要確保全油門不能松,且需要施加較多的方向輸入以改出。這種情況下任由車輛滑動而不處理,容易導致外側車輪卡到障礙物上進而翻車(漂移前一定要確認有沒有障礙物),大家在四驅(qū)車雪地漂移時一定要注意。
在駕駛員還沒徹底摸清路況以及車輛脾性時,建議先漂小圈,然后再視乎手感如何在往更大半徑的弧圈中漂,力求在油門開度以及方向盤的輸入上達成和諧,拉出美妙的弧圈。
總而言之,四驅(qū)車雪地漂移是安全性、經(jīng)濟性都不錯的“體驗車輛四輪側滑”的方式。畢竟在較低的車速下哪怕失手撞到松軟雪墻上,對車對人都沒有大礙;同時,較低的抓地力不僅能讓新手迅速找到車輪滑動的臨界點,快速“攢經(jīng)驗”,還能大大地節(jié)約輪胎的損耗,相對干地省下的開銷完全可以花到充電上,玩上一天依舊美滋滋。
e-tron在冰天雪地下的續(xù)航如何
在冰天雪地的長白山,氣溫總是在-5°C至-20°C之間徘徊,對于電動車來說絕對不是一件好消息。出發(fā)之前,未設定暖風+開啟座椅加熱的e-tron車型,表顯有著200km的續(xù)航,它能否跑到這個數(shù)?小編心里是100%相信的,因為奧迪e-tron對于行駛里程的計算,是小編開過的電動車中最為激進的。
舉個例子,開個座椅加熱,馬上少了1-2公里;開個HIGH加熱,續(xù)航立馬掉了15-20km;一腳地板油一腳剎車地暴力開,續(xù)航可能又會減少20%……總而言之,這套系統(tǒng)會根據(jù)近50km的能耗表現(xiàn),來估算剩余電量能支撐e-tron跑多遠,而且還是精確到個位數(shù)的。
很多人就會問,奧迪e-tron明明有著470km NEDC標準的續(xù)航,在冰雪路面為何只能跑200km,開個暖風也就108 / 0.6=180km左右?其實e-tron在常溫下的市區(qū)推算續(xù)航僅僅為387.4km,高速推算續(xù)航也只是363.5km,在裝備高滾阻雪地胎+電池活性降低+電池組溫度保持所消耗的額外能量+額外的座艙加熱耗能下,還能有“對半折”的里程表現(xiàn),已經(jīng)是令人相當滿意了。
當然了,如果你從一輛e-tron上下來,溜上那輛更大一號的Q8時,看到儀表盤上顯示的600+km續(xù)航,請不要震驚;請不要懷疑人生。畢竟電動車的研發(fā)初衷,本來就是在溫暖如春的城市中精致地生活;冰天雪地長途奔襲這種“與自然對著干”的累活,還是等燃油車來包攬吧,盡管奧迪e-tron已經(jīng)很努力了。
在雪地中邂逅奧迪e-tron,身披黑衣的它,在皚皚白雪的襯托下顯得干練而穩(wěn)重,完全符合你對一輛奧迪SUV的期待。但這是否意味這奧迪設計師“偷懶”了呢?讓我們仔細觀賞再作結論。
與旅行車般的車身輪廓相稱的,是一副神氣的前臉形象。e-tron這種設計語言,可謂正中時下年輕一族的下懷。兩側的自適應LED矩陣車燈組以尖銳而有活力的線條,勾勒出了前臉的“眉”。
精致的做工、強悍的亮度 / 自適應能力,與進氣格柵相呼應的燈腔內(nèi)部輪廓,以及華貴的“啟動儀式”……在LED車燈的驚艷程度上,奧迪從來都是引領同級的。
設計感與導風設計兼得的霧燈區(qū)導風槽,以及車頭中部的ACC探頭,展現(xiàn)出了奧迪在設計學與工程學的交融。
在最高的5級空氣懸掛高度下,奧迪e-tron儼然變身成了精致的硬漢:低矮而流暢的側面輪廓、偏短的前后懸、2928mm的“海量軸距”,以及各處剛勁的平行肌肉線條……高達95kW·h容量的電池組,仿佛就這樣消失于設計師的精妙手觸之下。
總而言之,e-tron的側面輪廓成功規(guī)避了電動SUV慣有的“油膩感”,低矮的橫截面積也令其收獲了更低的風阻,可謂一舉兩得。當然了,先進的流媒體后視鏡因法規(guī)原因未能引入國內(nèi),小編還是覺得挺遺憾的。
分布在車輛左/右翼子板上的慢充/快充接口,采用了電動伺服開啟的設計。僅需按下蓋板邊緣的黑色按鈕,防水蓋板即徐徐打開,在儀式感的呈現(xiàn)上無可挑剔。
對了,它還會在你拔掉充電線纜后自動關閉,一氣呵成的使用體驗令人欲罷不能。
受高壓導線的顏色啟發(fā),e-tron采用了鮮橙色的6活塞卡鉗。而5輻刀片式輪轂與粗獷的雪地胎搭配,碰撞出了精致與野性并存的視覺沖擊力。
力量感十足的飽滿后輪拱,與貫穿式的后尾燈組銜接了起來,“接住了”快速下滑的C柱線條,成功將車尾的橫向視覺效果拉寬,與低矮扁平的車頭設計呼應上。
而在窗線的輪廓上,e-tron與Q8車型類似,完全將經(jīng)典款賓利車型的輪廓,“1:1復刻”到了e-tron的C柱以及附近的后輪拱上,展現(xiàn)出豪華車型應有的優(yōu)雅。
大家對奧迪品牌新車的印象中,“車燈騷氣”絕對是出現(xiàn)頻率最高的外觀特征。最先“觸電”的e-tron車型,自然也不例外:伴隨著LED燈珠們豐富的啟動/熄滅動畫,這副尾燈組已經(jīng)超越了車燈本身的功能定義,不斷向一件藝術品靠攏。
在后保險杠的設計上,奧迪采用了大面積銀色塑料飾板+排氣管的抽象風格裝飾,配合那低調(diào)的“55 quattro”尾標,暗示出e-tron的強悍實力,相比競爭對手們的浮夸尾標更“德味”。
而在底盤的平整度上,奧迪e-tron同樣沒令我們失望:厚達3mm的實心鋁板+鋼制框架+蜂窩狀鋁合金緩沖設計,對電池組形成了良好的保護;而帶有165kW(224PS)交流異步電機的電驅(qū)動后橋,也被厚厚的玻璃纖維護板完全包裹,整副底盤的平整程度甚至不亞于許多賽車,從而帶來令人滿意的空氣動力學表現(xiàn)。
作為MLB-Evo平臺的特征之一,前后多連桿懸架無論是在紙面性能亦或是實際的行駛時,均無可挑剔,展現(xiàn)出奧迪相當不錯的調(diào)校功力。同時,得益于鋁合金下擺臂的采用,e-tron的簧下質(zhì)量變小,整套懸掛系統(tǒng)的貼地性會變得更優(yōu)秀。
掀開奧迪e-tron的發(fā)動機艙蓋,一個“引擎”狀60L前備箱出現(xiàn)在我們的視野中,算是奧迪設計師給大家開的一個玩笑。沒有了體積龐大的發(fā)動機,e-tron的隨車工具被放置在儲物盒襯墊的下方,但沒有任何提示,需要車主們了解。
在漫天白雪中坐進奧迪e-tron車內(nèi),標志性的虛擬座艙設計映入眼簾,展現(xiàn)出了老派豪華車企豪華感與精致感兼得的底蘊。與其它奧迪車型不同的是,e-tron上的這套內(nèi)飾不僅在層次感上更為豐富,細節(jié)設計也愈發(fā)年輕化,與整車定位不謀而合。
由遠而近,我們能感受設計師精心準備的4層式的中控臺設計:第一層,是與門版頂部相接,靠近前擋風玻璃的包圍式輪廓;第二層,則以左出風口-儀表盤-中央出風口-e-tron LOGO飾條構成;第二與第三層間,以精致而細膩的木紋飾板過渡,視覺效果上可圈可點;第三與第四層則以那兩塊中控屏幕為中心,并向兩側延伸,“承包”了整車的絕大部分的人機交互操作。
同時,e-tron中控臺下方還被設計師們“偷空”,從而帶來甚至比燃油SUV更大的腿部活動空間。“賓至如歸”四字用在奧迪e-tron的內(nèi)飾上,是完全合適的。我們能明顯看出,奧迪顯然是傾向于吸引老用戶無縫升級e-tron,而非吸引那幫標新立異的用戶群體。
盡管沒有浮夸的單塊巨屏、沒有以“極簡”為名而去除所有物理按鍵,沒有對燃油車用戶的使用習慣發(fā)出挑戰(zhàn),這就是e-tron內(nèi)飾的設計哲學。沒有學習成本,是一套優(yōu)秀內(nèi)飾的必需。
尺寸偏大的四幅式方向盤,采用了細膩的真皮材質(zhì)包裹,實際握感偏飽滿,怎么握怎么爽的體驗令人愛不釋手。同時,3/9點位置的多功能按鍵,配合去液晶儀表盤,在功能上可圈可點,展現(xiàn)出了奧迪品牌一貫的水準。
一眼看下去,奧迪e-tron的全液晶儀表盤與燃油版的車型并無太大的差異,僅僅只是將左側的引擎轉速表換成了電動系統(tǒng)的輸出比例罷了。另一方面,奧迪的UI設計依舊是同級標桿,各項信息都在你所期待的位置出現(xiàn),沒有許多車型(例如特斯拉)慣有的信息雜亂且花哨的弊病,無形中避免了駕駛員的過多分心,保證了主動安全性。
奧迪e-tron的虛擬座艙理念,致力于消滅中控臺上密密麻麻的按鍵和旋鈕,并以10.1英寸上顯示屏用于控制信息娛樂系統(tǒng)和導航系統(tǒng);對于下方的中控屏幕來說,默認顯示的空調(diào)面板并不只是它的全部,駕駛員能通過智能手機般的操作邏輯,實現(xiàn)一次識別多字的連續(xù)手寫輸入,多種鍵盤輸入方式的選擇,亦顯著提升了MMI系統(tǒng)的人機交互效率。
奧迪e-tron首創(chuàng)的滑動式電子檔桿,并沒有它的外形那么復雜,依舊是熟悉的“前推R擋、后拉D擋”的常規(guī)操作。而P擋,則是單獨在側面獨立出一個按鈕,實際操作起來的手感以及便利度都是無可挑剔的,無論你是否熟悉奧迪車型,都能輕松上手。
我們實拍的這輛e-tron采用了厚實的座椅,且配備了兩組座椅記憶。實際體驗下來,該座椅的坐墊長度足夠,且對肩部的承托、腰部的側向約束尚可,相比丐版e-tron那張座椅好上了不止一點兩點。
奧迪車型多年來為人津津樂道的精致質(zhì)感,自然在e-tron車型上得到傳承。即便是看似普普通通的搪塑材質(zhì),以及各處的Alcantara材質(zhì)/仿皮材質(zhì),都能在摸上去的一瞬間給人愉悅的感受。
在后排座椅的舒適性上,這輛丐版e-tron的表現(xiàn)尚可:首先,整個后排座椅的造型是與高配車型相同的,厚實的坐墊/靠背、趁手的扶手對身體各部分的承托還算到位;其二,其坐墊的上翹角度/長度均令人滿意,且填充的材料軟硬適中,無論坐上去還是捏起來都不錯;第三,這張座椅的表面材質(zhì)為細膩的真皮,軟硬程度可圈可點,在質(zhì)感上完全對得起售價;第四,超低地臺的設計,令后排真正能坐得下第三名乘客。
同時,只要車主購買的不是丐版的e-tron,四驅(qū)空調(diào)令奧迪e-tron后排乘客的尊貴感得到了極大提升,用作商務接待也完全不丟份。當然了,唯一值得吐槽的是,這輛次頂配版e-tron依舊缺少了后排USB接口。
盡管e-tron的后備廂離地間隙較高,容積為600L(放倒座椅為1725L)。得益于極為平整的內(nèi)部構造,實際搬運小件物品時的體驗還是不錯的,更別說電動尾門、充氣式備胎是作為標準配置出現(xiàn)在e-tron配置單里的。
小編曾經(jīng)也像絕大多數(shù)車迷們一樣,對電動車型及電子四驅(qū)嗤之以鼻,認為它們總歸是“玩具”。
就例如e-tron沒有花里胡哨的新潮設計,在寒冷天氣下還是個“小短腿”,而且性價比不高……
但時代總需要進步。面前的這輛奧迪e-tron,憑借革命性的e-quattro四驅(qū),在冰雪路面演繹出機械quattro所不曾比擬的優(yōu)美舞姿,將電力驅(qū)動的魅力完全展現(xiàn)。
在電池技術實現(xiàn)躍進的未來,我們也是不是會回過頭來“嫌棄”起燃油車呢?讓我們拭目以待。
(圖/文/攝:太平洋汽車網(wǎng) 秦子鈞)
>>點擊查看今日優(yōu)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