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迪S6外觀圖片
放棄渦輪增壓技術,改用蘭博基尼V10發動機,配合獨門FSI技術,武裝上quattro全時四驅系統,再加上自家原有的鋁合金輕量車身、陶瓷剎車盤,奧迪新S系吼叫著登上極品豪華運動車賽場,誓與寶馬M系、奔馳AMG級一決雌雄。
德國豪華三強的車型一般都是一一對應、互為對手。除了我們熟悉的寶馬1、3、5、7,奔馳的A、C、E、S,奧迪的A2、A4、A6、A8,它們在性能車競爭中也要“三國演義”,寶馬有M系,奔馳有AMG,奧迪對應的車型則是S系列。
奧迪S系列是奧迪的運動車型,S即為“SPORT”之意,是奧迪性能車版本系列。奧迪S系列的鼻祖是1985年推出的S1車型,它是奧迪最后一款拉力賽車,匯聚了最先進的革新技術。S1衍生了Sport quattro系列,共224個版本。1991年,首款在馬路上使用的S系列車型CoupéS2問世,即“Ur-quattro”(quattro原型)的指定繼任者。S2秉承典型的奧迪風格,裝備了quattro全時四輪驅動技術。運動元素與精致設計成就其經典特征,S2的成功極大地鼓舞了對S系列車型的研發,獨立的S系列陣容日益壯大,從S3到S4、S6,直到現在的S8。迄今為止,所有S系列車型的銷量約為14萬輛。
奧迪S系擁有共同的特性:外表收斂,內心強勁,因此它非常適合那些不想顯山露水的年輕富有并品位俱佳的階層。這次奧迪一口氣將奧迪S6、S8和RS4引進中國,意圖提升奧迪品牌的運動氣質,直接與前不久進入中國的寶馬M系抗衡。
S6,大隱隱于市
奧迪用四環套牢蘭博基尼這頭蠻牛后想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搜尋蘭博基尼的跑車基因,并把它移植到奧迪車上來,F在,這頭帶有蠻;虻膴W迪S6,就匍匐在我們面前。它的外觀與A6沒有太大區別,只是進氣格柵下端有個進氣口,前導流板也多了份運動氣質。中網上標有S6徽標,后視鏡為銀色鋁制外殼,車尾的四個橢圓形排氣筒表明它的聲音會不同凡響。如不是四個動感極強的跑車輪轂強烈刺激你的眼球,乍看你很難分辨出它與A6的區別。
就是這么一款貌似行政座駕的奧迪S6,卻植入一臺根據蘭博基尼Gallardo超級跑車心臟改進的V10發動機,并把蘭博基尼V10發動機的缸徑擴大2mm,變成84.5mm,從而將排氣量擴大243cc達到5204cc,并配備上奧迪引以為豪的FSI汽油直噴技術,使它在6800rpm時即達到435馬力的功率輸出,而在3000-4000rpm間可以獲得540 牛·米的峰值扭矩輸出,在2500-5500rpm的寬闊區間內,其扭矩輸出可達到500牛·米以上。
這臺發動機賦予了奧迪S6高性能GT賽車所具備的道路性能。S6能夠在5.2秒內從靜止加速至100km/h,與其它德國四門豪華轎車一樣,最高車速被電子限速在250km/h。
在珠海賽道上試車,當然要把變速桿一拉到底選擇“S”運動模式,該模式能夠確保發動機一直擁有較高的轉速,從而保證較佳的加速性。當然你也可以通過安裝在方向盤上鋁制外觀的換擋撥片進行手動換擋。
可變比率Servotronic隨速助力轉向系統使S6比A6有更為直接的轉向反應。它可根據行駛速度改變助力大小,這極大地提高了奧迪S6低速行駛的操控靈活性和高速駕駛的穩定性。因此,在珠海賽車場上拿S6做緊急避讓測試時,你可以更準確地把握緊急狀態下打方向盤的角度大小。
我們常見的奧迪車是前輪驅動,而奔馳、寶馬等一般都是后輪驅動。本來這是奧迪解決了大型轎車前艙布局狹窄的一個難題,然后卻被一些“后驅等于豪華車”理論支持者們嘲諷。奧迪干脆就亮出具有25年歷史的quattro全時四驅系統來,將前驅、后驅的弱點全部扼殺。quattro能根據行駛情況合理分配前后車輪的動力。平常的分配方式為40%前輪,60%后輪。選擇輕微偏向后輪的扭矩分割,進一步加強了奧迪S6的運動和動感特性。一旦路面情況發生變化——比如變得濕滑,或者當汽車行駛于不同類型的路面上時,純機械差速器將迅速做出反應;根據當時的道路狀況,向后輪分配最高可達85%的動力,或向前輪分配最多可達65%的動力。如果某根車軸上的車輪空轉(車輪打滑),差速器會受到電子差速鎖EDL的控制并啟動剎車。
只可惜在平坦的珠海賽道上,我們無法讓quattro調節前后輪的驅動力分配,但前驅車轉向不足和后驅車轉向過度的現象也很難體會到。
S6采用四連桿前懸掛系統,以及傳承自奧迪A8的帶橫向控制器的梯形連桿后懸掛系統。底盤的關鍵部件由輕質的鋁制成,因此簧下質量相對較輕,使全新奧迪S6變得更靈活,其行駛穩定性也得到提升。
擁有V10發動機的S6與“官車”A6相比,具有較強的“隱士”風格,行駛在市區車流中很難發現它的與眾不同,但它如稍微放縱一下迅速拍馬前行絕塵而去的時候,你才會突然明白原來那是一輛具有極高運動氣質的S6,或者說是一只披著羊皮的狼。
奧迪S8外觀圖片
S8,魚和熊掌兼得
豪華轎車舒適寬敞,但較為笨拙,速度較慢,操控性差;超級跑車靈敏迅速,但空間狹窄不夠舒適,跑起長途來更難受。熊掌和魚都想得,怎么辦?試試S8,奧迪的頂級性能車型, 一款融蘭搏基尼發動機技術、保時捷變速技術和陶瓷剎車技術,以及奧迪鋁合金輕量車身技術的超級四門超級豪華型運動型轎車。
與S6一樣,S8也配用從蘭搏基尼V10發動機改進而來的FSI發動機,但它的功率和扭矩輸出與S6有所區別,它調校得更為運動,可以在7000rpm的轉速達到450馬力的最大功率,在3000-4000rpm間即可實現540!っ椎最大扭矩。最為驚人的是,它在2300rpm的轉速下,即可迸發出90%的最大扭矩。因此,初駕S8時你會感覺它的起步動作比S6更迅猛,雖然它比S6要重許多,但其0-100km/h的加速時間卻只有5.1秒。另外,S8的發動機聲響聽起來比S6更張揚,但完成起步后傳到車內的聲音就輕柔多了。
與奧迪的所有性能車一樣,S8也利用quattro四驅系統來自動分配前后輪的驅動力,其動力分配方式與S6相同。雖然S8與S6采用同樣的quattro四驅系統,同樣的變速器,以及近似的V10發動機,但也采用比S6更先進的配備。
首先,S8同A8一樣,也采用了自適應空氣懸掛,包括自適應避震器和鋁合金底盤部件。該車型的配置極具運動風格,甚至比奧迪A8選配的自適應空氣懸掛更輕、更堅固,使S8可以將車身在A8運動模式的基礎上再降20毫米,同時更大的轉向比使操控更為靈敏。S8的懸掛共有自動、舒適、動力以及上升四種模式,駕駛者可以通過MMI選擇需要的模式。當S8穩定高速行駛時,其離地間隙能夠在最小95毫米和最大125毫米(舒適模式)之間的三個等級間調整。這種設計優化了氣流運動,并且降低了油耗。
其次,S8采用陶瓷剎車盤,前輪制動盤直徑為380毫米、厚度為39毫米,后輪制動盤直徑為356毫米、厚度為28毫米,意味著其巨大的制動潛力。它由加強型高強碳纖維和耐摩擦的碳化硅組成的復合材料制成。與傳統的鋼制動盤相比,陶瓷制動盤具有杰出的優點:優良的制動性能,很大程度上避免了熱衰退。在珠海賽車道上對S8進行緊急剎車測試時,盡管我們對S8連續不斷大力緊急剎車,但S8始終堅守自己短暫的剎車距離,絲毫看不到熱衰退現象,更沒通常難聞的焦糊味。
奧迪RS4外觀圖片
RS4——車不可貌相
這次奧迪把RS4四門轎跑車也帶到了珠海賽車場。雖然它的外表與奧迪A4沒太大區別,像S6、S8那樣只是在進氣格柵、車尾小擾流板及輪轂上做些運動化修飾。RS4看不見的修改還有底盤高度比奧迪A4低了30厘米,輪距也被加寬。混在車流中,你很難發現它是一款0-100km/h加速只需4.8秒的車輛。但因它被電子限速在250km/h而不得不稱其為“準跑車”,其實它的性能遠勝于那些圖有外表的日韓跑車。
與收斂的外觀不同,RS4的內部卻是十足的跑車化設計,平底方向盤,桶式座椅,足能激活你全身的運動細胞。如果按下方向盤上的Sport按鈕,桶式座椅還可以提供更大的側向力支撐。這個Sport按鈕還可以帶來更直接的油門響應,以及更動感的排氣管聲音;同時,它可以發出指令,將座椅側圍充氣,為駕駛者提供更安全的保護。RS4方向盤上還配有賽車上才有的計時器按鈕。從內飾看,這完全是一輛徹頭徹尾的跑車。
奧迪原來總是利用渦輪增壓這個壓榨馬力的最佳利器與雙B抗衡,但總有人對此說三道四,好像奧迪不會制造自然進氣發動機似的。奧迪趁著為新S級換代的機會,決定放棄自己拿手的渦輪增壓技術,以創新的FSI燃油缸內直噴發動機來挑戰雙B。設計團隊最終決定以現行的4.2升40氣門V8直噴式發動機為基礎重新調校,內部換上許多輕量化的組件并作強化之外,也針對進排氣系統重新修改,讓最大功率提升至420馬力,升功率創紀錄地超過100馬力/升。這臺高度緊湊的發動機在5500rpm的轉速下,達到其最大扭矩430牛——米。并且它能在2250至7600rpm的轉速范圍內,至少可以達到最大扭矩值的90%。轉速紅線區設在8250rpm上,意味著無論是平時使用或狂飆一族,RS4都能輕松應付各種場合。
為了適應RS4獨特的高性能,對它的懸掛系統和ESP系統進行了調整。懸掛更有韌性,而ESP的介入比A4轎車要晚而且時間較短,可以讓駕駛員充分體驗駕馭的極限快感。
為了與競爭對手的FR布局一決雌雄,RS4當然也搭載了最新一代的quattro全時四輪傳動系統,將幾近暴力的動力輸出以完美的比例分配至四個輪子,以達到最佳的動態平衡反應。在傳動系統上則仍沿用現行車款所使用的6速手動變速箱,只可惜奧迪獨門的DSG雙離合器變速箱還沒來得及武裝到RS4上。
RS4的賣點就在于擁有可與法拉利、保時捷等跑車相當的高性能實力,但卻不必委身在狹窄的跑車座艙,而是可每天使用的一般轎車,舒適性配置極為豐富,外表又不張揚,如此特性自然使它成為怕露富的富人們彰顯自我品位的最佳選擇。RS4可以藏身在街頭車流中不被察覺,眼尖的人仔細一瞧會發現動感的輪轂和氣勢驚人的雙排氣管,可能會意識到此車不同凡響,但一般人大概只能在一陣嘶吼的排氣聲浪過后,才會發覺已經消失在車流中的那輛A4并不是一般的A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