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產40萬輛,理想汽車做對了哪些?
近日,理想汽車在理想家庭科技日上官宣第40萬輛量產車正式下線。
隨后李想在微博上公開表示本月理想汽車銷量、交付量均已突破2萬——這意味著理想汽車已連續4個月交付量超2萬,且本月交付量大概率會突破3萬。
目前,理想在造車新勢力中優勢逐漸顯現,本月其成為了國內市值第二大的車企,僅次于比亞迪。
理想汽車以及比亞迪們的成功,得益于供應鏈的崛起與強大。
燃油車時代“市場換技術”沒實現的愿景,到新能源車時代,好不容易被特斯拉的“鯰魚效應”,比亞迪的強勢崛起掃開一片。理想成功的背后,不僅是“彩電冰箱大沙發”的定位精準勝利。
特斯拉來中國設廠后奇跡般的銷量攀升,也得益于加速全球新能源車產業鏈在中國茁壯生長。截至2022年達成95%的進度,至少有180家本土供應商,包含40多家A股上市公司加入了特斯拉的供應鏈體系。
眼下,汽車產業正迅速變革。技術變革時,往往是快魚吃慢魚,而不是大魚吃小魚。掌握價值創造的創新網絡至關重要,每一個節點的突破都會驅動生態的“連鎖效應”發生。
對此,應該說理想汽車是先知先覺的。5月底,李想發微博表示,要與合作伙伴做聯合研發,齊心協力的驗證和生產,深入到每一個環節和細節上去,最早開展大規模的交付。
在一眾技術中,李想特別提到了車載智能芯片,并表示為此投入了大量的研發和實驗費用。
眼下,芯片正成為汽車智能化的數字底座,軟硬件架構、功能都依托于芯片展開。與此同時,車載芯片的應用推廣,也依賴于生態完善后,整個裝機量的規?;?。
在對算力“斤斤計較”的智能駕駛芯片上,理想L系列以Pro和Air車型搭載地平線征程5芯片的標配,“搶先”落地了大算力車載芯片。
理想汽車與地平線多年來的緊密合作,在業內也被傳為佳話。理想汽車與地平線均成立于2015年7月,雙方合作始于2019年,故有“青梅竹馬”之稱。作為業內領先的智能駕駛平臺供應商,地平線的征程3、征程5兩代車規級芯片產品,分別搭載于2021款理想ONE、理想L8實現量產首發。
其中,征程5是地平線面向高階智駕的最新產品。基于BPU?貝葉斯架構,單顆芯片算力128 TOPS,功耗低至30Watt,能效比優越,并支持包括攝像頭、毫米波、激光等多類傳感器,滿足感知、融合、預測與規劃控制的需求。
從理想L8到理想L7,征程5芯片作為理想AD Pro的算力基石,通過頂級算法和頂級芯片的開放融合,打造出極具競爭力的智駕方案。
其更憑借連續“上車”兩款30萬級熱門高端智能電動車型的驚艷表現,站穩了市場,躋身廣大車企加速落地高階智駕的優先選項。
同時,地平線還為理想汽車帶來了極致的交付速度,以至于理想汽車給地平線頒發了一個“技術貢獻獎”。
作為當下新能源變革的創新策源地,中國市場的創新速度非常快,對于供應鏈的反應速度要求也非常高。
對此,地平線創始人余凱在最近重慶汽車論壇上表示:
“地平線量產已經交付的車型,包括理想ONE、理想L8\L7……所有交付時間節點都是10個月以內,這個速度在全世界范圍內前所未有。一般在歐美日市場典型的交付周期會超過3-5年。
我們正推動基于地平線的芯片,在軟件上開放賦能,讓中國的供應商以及主機廠,在芯片市場掌握全棧軟件的開發能力。”
地平線開放生態貨架(圖片來自網絡)
與地平線的合作,是產業鏈開放共贏的一個縮影。在那條長長的微博里,李想動容地寫到:“這些國內卓越供應商的專業、努力、效率和投入度,非常令人感動。為我們建立專屬的研發團隊,為我們修建全新的工廠和生產線,為我們的快速爬產提供使命必達的支撐。”
當前,消費者不把汽車當成一種交通工具,而是對整個旅程中的駕乘體驗和增值服務都提出了更高要求。
智能汽車將成為繼手機之后,新一代通訊技術下的移動智能終端、算力中心和能源中心,從而與智慧城市產生緊密聯結;原本的鏈式管理將轉變為網狀生態協同,需要匯聚各方的資源優勢, 去深入協同參與產品生產、服務運營和產業管理等。
可以說,理想X地平線的故事,正是這種趨勢下,產業、市場、消費共贏的一個經典案例。
站在汽車產業變革的歷史關口,更多的案例正在中國市場上演,期待這些企業共同努力,為消費者帶來更好的智能汽車產品與用戶體驗。
—完—
>>點擊查看今日優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