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合資時代第一要務:構建“汽車命運共同體”
當“脫鉤”與“去風險”成為地緣政治熱詞,當大洋彼岸特朗普重新上臺,世界被拋入了一個更加不可確定的未知。
多國關稅高企,小院高墻林立,很多人對全球經濟合作的未來持悲觀態度。
但在汽車領域,卻是截然不同的景象。臨近歲末,奇瑞汽車在西班牙工廠奠基,比亞迪位于巴西工廠動工,寧德時代在匈牙利工廠即將投產……中國汽車與全球在更大范圍內實現了雙向奔赴。
很顯然,盡管新舊動能轉換,攪亂了汽車業一池春水,但無論表象還是內里,風云激蕩中正孕育重大突變——汽車形態向新物種進化,產業形態向“新生態”演變。
電動化、智能化加速推進,使得汽車產業內外各個環節,甚至與其他產業之間的協同和融合,達到前所未有的密切程度。
從四十年前跨國品牌走進來,到當下中國車企走出去;從傳統車企到造車新勢力,出身不同,境況各異,但都有必要跳出原有格局,橫向拓展,縱向挖深,攜手構建汽車命運共同體。
相較之下,豐田汽車已率先起步。
今年4月,豐田中國以“共創汽車新未來”為主題亮相北京車展;11月,以“攜手60載,共創贏未來”為主題,聚焦“Best in Town”(做當地最好的企業公民)、“Multi-Pathway”(多路徑新能源技術)、“Mobility for All”(為了所有人的移動出行自由)三大維度亮相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展現出敏銳的洞察和強烈的合作意愿。
“新汽車”時代,不同企業的未來交織相錯。境界決定格局,心有多寬廣,世界就有多大。
唯有長期主義者能夠遠行
雖然“命運共同體”聽上去很新鮮,但它并不是一個新概念,早在60年前,就已經有了初步的探討和先行者。
1964年的廣交會上,豐田帶來了首次出口中國的轎車皇冠,由此構建了國內消費者最早的豪華車記憶。不止于此,豐田與中國的關聯,比大多數人了解的都要深很多。
1978年6月,一汽考察團赴日調研豐田生產線;11月,豐田精益生產工程師組團對一汽進行“診斷”,提出現代化工廠改造方案。上世紀80年代,豐田與中國關聯更緊密,相繼在北京和廣州開設維修培訓中心,培養汽車維修人才。1984年,與天津汽車轉讓生產線、與金杯汽車簽訂技術許可協議。到了90年代,豐田在天津構建配套體系,設立一系列零部件公司,為整車合資奠基。
相對比單純的本地化生產制造,豐田對于中國汽車業的影響,遠比大多數人感知到的更早更深刻。它不是最早在華合資的,初始規模也不是最大,但通過一系列的人才培訓、體系構建,“先育人,后造車”,早早地在中國汽車土壤里施肥播種。
有人說這是戰略上高瞻遠矚,有人說這是走一步看三步,在筆者看來,這來源于豐田創業之初來自娘胎里的基因。
《豐田的‘掌門人組織’變革》作者阿部修平認為,掌門人組織是近代以來以傳承日本文化為目的而形成的文化集團,始于17世紀前半葉。當時,在諸多藝道中確立起以掌門人為核心的“家”。這個“家”不是以血緣關系為紐帶的“家”,而是一種虛擬的“家”的形式。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這種虛擬“家”組織也在不斷壯大,迎來了空前興盛。
發展到豐田章男時代,在繼承中進化的豐田汽車,已成長為一個以相互信賴為紐帶的大“家”。通過“大家一起制造更好的汽車”這一共識,每個“家”成員之間的聯系得到進一步強化。
這種“家”的概念以及演繹,實際上就是命運共同體。
這尤其體現在豐田對于開拓海外市場的態度,與所有車企都截然不同。對于早在20世紀50年代就開始全球化征程的豐田來說,多年的經驗讓其深刻感悟到:銷量固然是衡量發展的重要指標,但比起成為“銷量第一”,更要成為“Best in Town”,做當地最好的企業公民,成為與當地社區很好融合的企業。
要與當地產業鏈緊密結合,更要對未來發展有足夠前瞻與耐心,這就是豐田式“命運共同體”的詮釋:做一個厚植本土的“長期主義者”。
打造全球化視野下的新戰略聯盟
“長期主義”又是一個當下熱詞,人人都在談,個個都向往,但能夠真正理解并踐行的并不多。
長期主義是價值觀,更是方法論。具體到豐田而言,“長期主義”總是會做出一些與經營不相關,讓旁人摸不著頭腦,看似旁支細節的事。
不急于造車,而是在落地生產前,提前十數年向國內輸送技術、培訓管理、建立服務中心;不單純賣車,而是將人才培養、零部件生產、技術援助擺到更高維度,穩扎穩打布局全產業鏈條。
甚至會“不務正業”——熱衷于植樹、育人、做公益。
對不少人來說,來自豐田中國的初印象源于:20多年前的豐寧植樹。自2001年起,豐田在河北省豐寧地區植樹造林,項目累計植樹超600萬棵,讓壩上重現風吹草低見牛羊。豐寧項目告捷后,2019年又開啟“禮·山溪”可持續發展鄉村項目。通過村落系統整治,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人才培養也不遺余力。自1990年起,豐田為遼寧豐田金杯技師學院提供支持;2006年成立“豐田助學基金”;2019年與清華大學合作開展人才培養項目……截至2023年,豐田為中國汽車產業培養了40000余名技能型人才,并通過獎學金支持了約4500名學生。
隨著中國老齡化社會來臨,無障礙出行成為一大核心問題。豐田自20世紀60年代開始就基于“Mobility for All”為所有人提供移動出行的自由目標,開展福祉車的研發和普及。前不久,豐田在北京國際福祉展展出福祉車,助力行動不便者出行,體現企業社會公民的責任與擔當。
環保、育人、福祉……這些看似與主業不相關業務的初心,正來自于豐田對命運共同體的理解與詮釋:不刻意追求銷量,不糾纏一城一池,而是要在不同國家和地區,成為“被當地需要”、“量產幸福”的企業。
隨著“新汽車”革命加速演進,豐田對“汽車命運共同體”有了更深入認識。如豐田章男說:當下我們正處于百年一遇之大變革時期,這是一個沒有標準答案的時代。現在還沒有通往未來的道路,這條道路將要由我們來創造。
由豐田帶頭,跨國品牌在華發展正進入“共創 共贏”新階段。
2019年開始,與小馬智行推進自動駕駛的研發和落地;同年與BYD成立合資公司(BTET);2023年牽手海馬汽車推進氫燃料電池乘用車項目;今年4月攜手騰訊“共創”移動出行新價值……隨著“朋友圈”持續擴大,“汽車命運共同體”也日趨壯大起來。
值得注意的是,這個“命運共同體”絕不是哪一家獨有、專享,而有著兩面性特征。其一,它是豐田汽車扎根本土,in China with China,進一步的精耕細作;其二,以中國市場為創新引擎,“命運共同體”成員有能力隨豐田揚帆遠航,打造成為全球化視野下的新戰略聯盟。
>>點擊查看今日優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