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3·15媒體的關注紛紛聚焦于打假維權時,一則關于車載電話安全隱患的聲討信息顯得格外扎眼。3月15日,由品牌汽車俱樂部主辦、品牌論壇網協辦的“為100萬車友安全討說法——車主維權新聞發布會”在北京隆重召開。
雖然說車載電話曾經一度得到許多車友的“青睞”,但大多數車主卻被車載電話的廠商以及車載電話的安全隱患糾纏著,車友“維權困惑”仍未消弭,維權任重而道遠。
會上,廣大車友們用鮮活的血與淚的教訓控訴了發生在自己身上或是周圍朋友身上各種安全隱患的事故。據統計,近年因為開車打電話而出交通事故的比率有逐年上升趨勢,中國私家車的占有率在逐年增多,即時通訊也為人們不可或缺的需求。因此,有必要就此問題的嚴峻性做出一番討論,專家學者們也紛紛列數了現存車載電話的種種安全問題。
現代商務需求已經滲透了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辦公轉移到車上已經成為很普遍的現象,電話中談工作也是很正常的事情了,但是在交通安全上,卻埋下了一個安全隱患。科學研究表明:邊接打電話,邊開車,注意力下降20%—70%?梢哉f,開車的安全系數相對降低。
駕車時接打電話是潛伏的隱行殺手已成為不爭的事實,但現代信息社會需要人們隨時隨地的同外界保持聯系,于是,各種號稱解放雙手、實現安全駕駛和使用移動電話兩不誤“安全汽車電話”——車載電話誕生了。移動通訊帶給我們的“通訊自由”,而對于駕駛者來講,自由之外,安全必不可少,“安全”便是車載電話的目的所在,駕車者使用車載電話通訊真的安全可靠嗎?
駕車人在駕車時使用車載電話,雖然“解放”了雙手,但是并沒有解放駕車人的大腦。眾所周知,決定安全駕駛的關鍵因素之一是司機大腦的工作狀態,司機駕駛時精神應高度集中,但車載電話設計出來以后,并沒有實實在在的解放駕車者,在提供通話信息的同時也分散了司機的注意力,與使用手機沒有明顯的區別,反應時間也相應地增加,車輛操作難度加大,司機為接受車載電話的信息所付出的腦力甚至超過了駕駛,這些都是導致交通事故的重要因素。
中國機動車輛安全鑒定檢測中心相關負責人在會上指出,2007年,隨著中國車輛的逐年增加,有關汽車消費的事件頻繁發生,出現種種安全質量問題,有關汽車安全問題的隱患,消費者投訴逐漸增多,無數消費者的生命財產受到嚴重損失,消費者這一權益必須得到維護,車主們的生命財產必須得到保護。
深受其害的車友張先生在會上用自己的親身經歷向與會者講述了他那段觸目驚心的往事,2003年,當車載電話剛剛開始盛行時,他購買了一部車載電話,但是由于車載電話雖然“解放”了雙手,但是在駕車打電話卻同樣要把更多注意力集中在車載電話上,比如查看車載電話的短信、傾聽車載電話發出的聲音、思索下一步該如何回答等等,這些都明顯影響到他對路況的關注,他的大腦負擔也因此加重。于是,好幾次交通事故都擦肩而過……
同時,這位車友還明確指出,目前市場上很多所謂的“汽車電話”、“車載電話”,其實只是一個語音放大器,簡單地把手機語音放大,只不過是手機的擴音版,車友接打時仍需要花費大量的精力集中在上面,并無安全保障,成了“形同虛設”的裝飾。因此,汽車生產商有必要在這個非汽車零部件上做些研究,提高整個汽車的安全性。
據一份權威媒體的調查數據顯示,全球因駕車時使用車載電話而致死的人數已經日益增加,人們在駕車過程中車載電話已經成為發生車禍的重要原因。
2007年消費者已經把“安全”放到了眾多購車因素的首位,人們對于汽車安全的重視程度已經越來越高,消費者的購車境界也從最初的“感性化”跨越前幾年的“理性化”,進而發展到現在的“知識化”,這促使了各汽車輔助的配件企業對其產品安全性能的高度重視。安全性能存在隱患的汽車配件產品,即便外觀和其他性能再出眾,如果不能保證最基本的人身安全,將很難得到消費者的認可。
誠如品牌汽車俱樂部秘書長王志民在會上指出,品牌汽車俱樂部之所以選擇在“3·15”這樣的時機站出來替百萬車友的生命安全討公平,就是希望集合廣大消費者的呼聲,與“3·15”一道聯手,一起行動起來維護車主門的權益,讓全社會、讓汽車生產商、讓汽車設備制造商一道關注、重視車主們的安全,為社會提供優良的產品和服務。品牌汽車俱樂部搭建這一平臺,就是要指出汽車對車主們存在的種種安全隱患,希望能為改善目前的局面貢獻一份力量,真正為創造出和諧社會擔負起自己應盡的責任與義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