鏡頭一:當你按照事先設計好的路線駕車到一個目的地的途中時,突然遇到了堵車。沒關系,車上安裝的TMC(交通信息廣播頻道,英文名TrafficMessageChannel的縮寫)導航系統馬上會詳細地告訴你前面所發生的交通問題及其嚴重程度、持續時間等,并建議你選擇另一條線路抵達目的地。 鏡頭二:如果你想立刻知道距離自己最近的特色餐館,以及開車前往的具體路徑,你就掏出手機將餐館的名字輸入,于是手機上顯示出到達該餐館的具體路徑,并在每個十字路口前向你及時報告行車轉向,以及距離目的地還有多遠——這不是一部普通的手機,而是一部帶有導航功能的智能手機。
上述兩個鏡頭分別描述了車載導航和個人導航產品所具備的一個功能。
“在可預見的將來,中國將成為全球衛星導航市場的‘龍頭老大’,其次是印度,然后才是美國和歐洲。”12月8日到9日,上海國際導航產業化與科技發展論壇舉行。會議期間,德國慕尼黑聯邦國防大學測地導航研究所所長、美國導航學會歐洲會員岡特·沃爾夫岡·海因向人民網記者做出了如此大膽的預測。他還強調指出,這并不僅僅是他一個人的看法,而是全球導航領域的專家、市場分析人士和公司所達成的共識。
巨大市場莫低估
5年前,絕大多數中國人還不了解ABS(防抱死剎車系統)究竟是什么技術,那時,只有5%的中國汽車安裝有ABS;而5年后的今天,ABS為中國百姓所熟知,75%的車輛安裝上了ABS。
類似的例子還有電視機、因特網、數碼相機以及曾被稱為“大哥大”的手機等等,這類產品在中國的發展均獲得了意想不到的驚人成就。對此,中國科技部高新司副司長廖小罕在接受人民網記者采訪時說,對于中國這樣一個世界上最大的經濟增長體,人們過去就一系列新技術和新產品在中國的市場發展預測都過于保守了。
全球范圍內,衛星導航產業已經成為一種朝陽產業。所謂衛星導航產業指的是圍繞衛星導航定位系統,如美國的全球定位系統GPS、將于2008年開始正式運營的歐洲伽利略全球定位系統等而興起的產業。近年來,日本和歐美等發達國家的導航市場消費已進入“快車道”。
從目前來看,除軍用外,民用導航產品大致可分為車載導航產品和個人導航產品兩大類,前者是針對車輛而言的以車載導航儀為平臺的導航產品,后者則是針對行人的以個人導航終端,如智能手機、手持導航儀等為平臺的導航產品。
市場分析人士指出,在中國,衛星導航市場特別誘人,潛力巨大。基于中國日新月異的城鄉變化、高速發展的交通道路、蓬勃興起的汽車產業、前景廣闊的通信市場,衛星導航產品將會如手機、電腦、數碼相機等一樣不可或缺,從而不斷改變中國人的現代生活方式、提升中國人的生活質量。
據日本一家研究機構較為保守的預測:就車載導航而言,截止到2005年底,中國擁有車載導航設備的車輛不足10萬輛,而中國今年的汽車產量已經達到了500萬輛,也就是說,車載導航安裝率不到2%。而日本的汽車車載導航安裝率高達59%,歐美約占25%。到2007年,中國至少將有60萬輛汽車裝備導航設備,導航設備將呈現高、中、低檔并存,價格從萬元到數千元不等的局面,產值至少超過200億元人民幣。就個人導航而言,隨著中國移動運營商的強力推動,個人導航的發展速度,如同手機一樣可能在兩至三年內大大超過其他國家。一旦中國的各項技術成熟了,符合最終消費者的使用習慣,加之其便攜性,個人導航將迅速興起,其市場空間將遠遠超過車載導航。
因此,上海暢想電腦公司董事長陳剛認為,2007年到2008年將是中國導航產業市場迅猛成長的時期,當導航產品如同手機一樣攜帶方便、使用便捷、由奢侈品變為日用消費品時,中國導航產業將迅速發展,并日趨成熟。此外,隨著消費者對導航產品的認知度逐步提升,導航電子地圖產品的不斷完善,第三代移動電話技術的普及,導航市場必將進入一個全面開花的輝煌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