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倩坦陳,是零部件企業替主機廠承擔了因為降價而付出的成本,因為霍尼韋爾已經沒有什么降價空間了。至于自己,肯定也要求過供應商降價,但這兩年沒要求供應商繼續降價,因為供應商產品附加值很低,也是有承受限度的。 說到這里,楊倩抬高了語調:“中國汽車業將來肯定會像家電業一樣,進入白熱化競爭狀態,都將是微利,整車和零部件企業最終將是平等的。” 對記者問的“市場淘汰后會不會只留下幾家主要供應商”的問題,楊倩認為不會:“因為汽車進入的門檻較高,認證過程時間長,廠家產品有明確的細分,而且所需零部件的產品類型極多。” 降價的過程是優勝劣汰過程 零部件企業是否面臨很大的壓力?關于這個問題,神龍汽車有限公司孫先生的回答在意料之中:“所有零部件廠家的日子都很難過。” 他認為,中國零部件企業小而散,經不起沖擊。主機廠不斷要求降價的過程,實際上是一個優勝劣汰的過程。主機廠并沒有簡單地把壓力傳遞給零部件企業,而往往是優先選擇那些經得起市場考驗的零部件企業,淘汰的是那些沒有后續競爭力的企業。 談到此,孫先生激動地說:“很多國外大零部件企業為什么進入中國?是因為有收益。據我們了解,像萬向集團、東風本田發動機等公司的日子就過得不錯。最重要的是,零部件企業要有技術儲備、研發能力,跟上大企業不斷變化的配套要求,這樣才有好日子過。不過,最終說回來,主機廠和零部件企業是一榮共榮、一損俱損的關系,大家的命運是協同、聯系在一起的。” 大企業有自己的生存秘訣 大而強的零部件企業日子就真那么好過么?它們有什么特別的生存秘訣?記者撥通了德爾福公司中國總裁陳錦亞的電話。 陳錦亞認為,降價是整車廠對零部件廠每天生活的必修課,是零部件廠日常生活的一部分,降多少取決于雙方在談判過程中達成的協議。“我覺得降價是一個必然,不管是在美國還是在中國,他們把壓力推到我們身上也是一個必然。但是,我希望整車廠能認識到一點,降價要有一個限度。” 他說:“最終,有一些不合格的企業會在這個降價過程中被擠出來。我覺得,擠干水分以后,中國汽車工業會更健康一些,從這一點上來看,降價不是壞事。但是,如果降價太過分的話,容易把我們的再開發能力降掉,那將會為中國汽車工業帶來一個大問題。” 他認為,包括德爾福在內,目前的中國零部件企業應該做4件事情,以減少降價帶來的壓力,也提高企業在降價中的生存能力。第一是更多引進先進技術,提高勞動生產力,同時把產品升級換代,避免不必要的競爭壓力;第二是把精益生產變成企業骨頭里面的骨髓,即使是德爾福,也不能說已經到了骨髓,甚至還沒有成為細胞,還有很多地方可以更精益;第三是把整個供應鏈建立起來,而且這供應鏈必須從原材料進來,到產品出去;第四是提高產品質量,這是一個很關鍵的環節。 下一篇:你了解ABS系統的原理、分類、使用嘛?
[上一頁] [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