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首屆中國汽車零部件企業家年會暨汽車電子信息化國際研討會”期間,由中國機械工業企業管理協會參照國際相關評價體系,結合我國汽車零部件行業特點制定的中國汽車零部件企業綜合競爭力評價體系隆重推出,成為整個會議的亮點。
該評價體系的建立得到了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中國汽車工程學會、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的大力支持,結合了企業競爭力研究的國際成果,如世界經濟論壇、瑞士洛桑國際管理學院企業競爭力評價體系、標準普爾企業評級和財政部企業績效平價標準等。其特點是根據2002~2003年全國汽車零部件企業統計數據(數據來源: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國家統計局),將2003年企業銷售額在3億元以上的企業納入評價體系。首先在企業30項以上原始經營指標的基礎上,計算多項中類指數,然后依據評價體系給定的加權系數,計算得到綜合指數,最后結合專家委員會評議,確認當年入選百強的企業名單。
2004年“百強”評價體系在企業規模、經營規模、財務狀況、成長性和專家意見五大方面對企業進行考量,分14項子指標:總資產、總銷售額、職工人數;總利潤、總資產利潤率、銷售利潤率、人均利潤率;資產負債率、總資產周轉率、流動資產周轉率;總資產增長率、總銷售額增長率、總利潤增長率;德爾菲調研法等。
中國機械工業企業管理協會負責組織評價的各個環節,成立常設機構,保證評價體系的連貫實施。評價過程在由國內知名的24位專家組成的專家委員會的監督下完成。從2005年開始,評價結果計劃在每年秋季進行發布。
可以說這是中國汽車零部件領域第一個較為全面的綜合評價體系,體現了企業長期形成并融合內在特質的一種競爭優勢。它將鼓勵中國汽車零部件企業提高企業綜合競爭能力,反映集中、整合、專業化的行業趨勢,使汽車零部件行業整體競爭力得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