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一直很佩服香港的天樂唱片公司。多年來他們以代理美國Delos、英國Gala以及一些獨立制片公司的產品為主,這么多唱片中真正走紅熱賣的并不多,但天樂唱片就是有辦法將這些受歡迎的錄音一而再,再而三地以各種新技術重新包裝推出。結果在唱片業一片不景氣聲中它們有了盈余,而消費者也樂得在高級音響上斗機比片。
這張麥景圖試音天碟SACD版,號稱全球限量發行5000張。精美的紙盒包裝,封面中麥景圖閃耀致命吸引力的藍色表頭,以及取材自Delos音場寬闊,動態對比強烈的錄音,當然又讓許多人蠢蠢欲動。其實這張唱片已先后發行過二種不同版本,最早為Premium 24K金版CD(編號McIntosh-8007),使用24 Bit/96 kHz方式數碼處理,過程中并搭配麥景圖的C2200前級與MC1201單聲道后級,壓片則在美國生產。
接著同樣的音樂內容又發行了天樂唱片唯一的一張,也是價格最高的DVD-Audio碟(編號McIntosh 9001),改用192kHz/24bit方式處理與儲存在光盤上,同樣在美國壓片生產。DVD-Audio最大的優勢除了能與一般DVD機兼容,它還有多聲道的格式,本片也不例外,挑選了Shchedrin改編的《卡門打擊樂》與白遼士《幻想交響曲》中極盡爆棚威力的《斷頭臺進行曲》進行多聲道處理,并可與二聲道錄音進行比較。還有一段穆索爾斯基的《展覽會之畫》,選了終曲金鼓齊鳴,大鼓與大鑼敲得讓人頭皮發麻的《基輔城門》,進行多聲道的演示。
上市不久的SACD版封面中的麥景圖機器改為MC501后級(500瓦單聲道),未見任何文字說明這張SACD與麥景圖有什么關系。實際上天樂唱片推出不少以Hi-End名牌音響為封面的試音碟,同樣和這些器材沒有直接關聯,我記得的就有Hovland膽機為封面(音樂取材自Gala的倫敦弦樂之聲)、以Dodson譯碼器為封面(音樂為莫斯科室內樂團演奏的小品)、馬蒂斯Matisse膽機為封面(都是俄國作曲家蕭斯塔科維契的音樂)、德國Accustic Art晶體機為封面(小提琴與鋼琴二重奏的古典小品)、意大利Unison膽機為封面(收錄維瓦地的四季小提琴協奏曲)、美國Wilson Audio喇叭為封面(Delos提供的爆棚管弦音樂)。換句話說,麥景圖試音天碟不一定非得在麥景圖的音響系統上播放才會好聽,用別的器材同樣能發揮效果。
麥景圖試音天碟SACD版為雙層制式,具有SACD層和CD層,既能在SACD機播放,也能在CD機上播放。由于不同版本在Master過程中使用的器材、錄音師都有更換,互相比較并沒有太大意義,讀者倒是可以把目光放在美國Delos的錄音上。TAS發燒天書上曾上榜了一些Delos的錄音,尤其是西雅圖交響樂團的演出,大抵來說Delos錄音有寬闊的空間感,音場舞臺很遼闊,從幾不可聞到耳膜會刺痛的音量動態變化很大。Amelia S. Haygood在1973年創立Delos公司時,就希望能在幾家大唱片公司夾擊下努力走出自己的道路,他找到了錄音師John Eargle,并且與西雅圖交響樂團簽約,果然開創了一片天空。Delos錄音的原則是以最少的麥克風,在家用立體聲音響上呈現出完整的音場,基本上只用了四支麥克風在舞臺前緣,二支位于指揮的后方以交叉形狀擺設,另二支無指向麥克風位于更后方以收錄堂音與樂團的整體聲響,有必要時再以獨立麥克風收錄個別樂器。
本片選錄了幾段動態激烈的爆棚音樂,在一套理想的音響系統上,不但可清楚看到樂團的前后層次排列,左右舞臺寬度與各聲部的安排,同時也能測驗動態對比能力。像是史特拉汶斯基的《火鳥》組曲、比才《卡門打擊樂》、柯普蘭的《比利小子》、貝多芬的《悲愴奏鳴曲》、白遼士《幻想交響曲》與穆索爾斯基的《展覽會之畫》等。另外有一些強調空間感與樂器質感的選段,包括天使之聲、柴可夫斯基的《弦樂小夜曲》、柯大伊的大提琴與小提琴奏鳴曲、Piazzolla的探戈舞曲等。由于Delos較少使用近距離麥克風收音,所以樂器的質感圓融平滑,不見撲面而來的張力與張牙舞爪的細節,形體感與定位卻是精確明晰。
SACD有先天上規格的優勢,日本Sony的壓片品質當然放心,實際聽起來樂器的密度,極高頻泛音的完整性,以及動態起伏都相當不錯。SACD的好處之一是寬頻化,如果家里的音響系統只能小小聲的播放,聽不到低頻真實的延伸,也感受不到極高頻構筑的音樂廳氛圍,欣賞這張SACD將會減少許多樂趣。相反的,你不一定要擁有麥景圖的MC2000、MC1201這些巨無霸功放,也不見得非得使用麥景圖的XRT28之類的巨型喇叭不可,只要音響系統的分析力好,擺位理想,也能放心的開大聲欣賞,這張試音碟絕對會帶來許多驚喜的。
現在制作SACD已經不是太大的難事,從Philips與香港Wave-Motion Production成立亞太區首個SACD制作中心后,各種中文化與本土化的SACD就陸續出現。香港發燒名人馮煒國(絳州大鼓的錄音師)自己也成立了一家緯訊SACD制作中心,目前已有一些產品出來,相較于SACD問世初期少數成品被評為音質不但沒有得到太大的提升,反而表現還比CD更差的情形,今天的SACD售價下滑,而品質都值得信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