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麥景圖一直以膽機著稱,但何謂膽機呢?下面是關于膽機的常識。
一、膽機與晶體機
膽機與晶體的比較,這里只談以下兩個問題,即性能價格比和音質特點,在一千元人民幣(每臺)以下的價格,因膽機無法用此價格生產,人們也不可能用此價格買到好的膽機產品,在此價格雖然能買到晶體機,但也很難買到很好的產品。就音質而言,一般來說在三萬元以下同等價格的放大器,膽機的音質通常優于晶體機;在三萬至伍萬元這個價位上是各有千秋;在伍萬元以上,一般是晶體機有相對優勢,此時晶體機優的是全面,膽機優的是特點;在伍萬元以下價位的晶體機,一般來說除了在低音的力度、速度上和高音的明亮度上能優于膽機外,在音質、音色、音樂性、耐聽性上均難以與膽機媲美,這是許多人共同的認識與經驗。
二、關于國外膽機和國內膽機
國外膽機的起步和歷史都遠遠超過我們中國。再說膽機產品本身具有一定的藝術性和具有很濃厚的文化背景,這反映在產品的聲音的調校,品牌的定位,市場的策略,外觀的設計,產品質量的穩定等等方面,應該說在這些方面與國外某些優秀品牌相比,我們在一些方面不同程度的與它們有距離;但經過近幾年的努力,這種距離正在縮小。而與一些國外的雜牌比,我們的一些較好的產品肯定還比它們強,而且在價格上我們有極大的優勢。在同等水平的產品上,我們的價格比進口機至少低1/2--1/5或更多,F在我們的個別產品在較低的價位上與國外的某些名牌產品在音質音色上相比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這已不是什么奇怪的事了。我們國內產品的努力方向是樹立品牌意識,加強產品質量和藝術水準。
三、關于膽機的造型(外形)
膽機的外型多數均是把電子管(膽),變壓器這些部件裸露在機殼外,這與人們傳統觀念中的箱式機有區別。是不是膽機一定要這樣做而不能做成箱式的呢?不是的,事實上現在已有部分膽機產品做成箱式機,那么為什么在國內外還是流行“裸”機呢?這與設計者和使用者心理審美觀念有關,現代膽機的設計猶如工業藝術設計,講究起伏變化,色彩對比,線條明快,材質的體現。一臺精美的膽機造型與加工都猶如一件藝術品,箱式機在這些方面的體現較難,裸機的自由空間就大多了。再之,膽機工作之后電子管的燈絲被點亮給人一種溫暖感,而與之比較箱式機則顯得冷竣一些,沒有“裸機”那種“人情味”,這是裸機較箱式機流行的原因之一。還有,裸機也更能體現膽機之特色。雖然在使用中裸機往往沒有箱式機方便,比較難“伺候”,這樣就出現了裸機與箱式機并存的局面。從比例上來看,裸機的量要大于箱式機的量。
四、關于膽機的技術指標和標準
坦率的說,膽機的技術指標除了靜態互調失真一項能與晶體機相比外,其余均不如晶體機,其實膽機的生存與發展并不是因為其技術指標才有今天的,若要講究技術指標,膽機早就沒市場了。事實上,電聲技術至今還很不完善,現有的技術指標只能從一個方面說明問題,但還不能從本質上反映問題。例如,現有放大器指標測量,都是在假設負載為純阻性(線性)負載情況下測量的,而實際的負載是復阻性(非線性)負載。又如對音箱的測量是在1M的距離1W的功率下測量,而實際聽音又不可能是1M/1W的條件下,因此這樣的測量指標只能作參考,而不能做為選擇放大器的標準。可以這樣說:一臺技術指標好的產品它的聽感可能會不好,而一臺聽感很好的產品,它的技術指標可能只是平平而已(當然不會很差)。一個大量生產的電子產品要保證它的統一性和一致性,就必須有一個相應的生產標準(技術文件、生產工藝文件和檢驗文件),這在一些較正規的產品生產中采用已是常見的事,但是這些標準只是指導生產和保證產品質量的一致性和統一性用的,而無其它意義,一個企業的生產標準只對本企業的具體產品有用,而對其它企業無用,對產品的藝術性和聲音的音質也無意義。準確的說藝術品是沒有什么標準可衡量的。在現實中,往往音響產品檔次越高而產品的生產標準越不嚴格。
五、關于膽機中的幾個技術問題
1)關于單端與推挽
在膽機末級中有采用推挽工作方式的,有采用單端工作方式的,由于采用推挽方式較容易取得大功率,所以是一種很常見的電路形式,但是由于推挽的工作方式是一種疊加方式,故客觀地存在有一些失真,而且在推挽疊加中有加有減,在這加減中也可能會增加一些原來沒有的細小的東西,同時減去了原本有的一些細小東西。而若在末級電路中采用單管在單端甲類狀態下工作就不存在推挽工作方式所無法避免的問題。因此,在聽感上單端的要比推挽的好許多,特別是在一些微小的細節上。但是,單端的很難在功率上做得很大,比如用同一型號的管子,在單端時只能做到10W,而在推挽時很容易做到30W,功率做大就要付出一些代價,同時在工藝上,單端機比推挽機要難處理一些。因此,單端電路往往在高檔機中采用,推挽電路在普及機中采用。